以下为《《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姓名:虞某某 成绩:
组号:01
组长:虞某某 班级:通信1901 学号:***1130
组员:娄某某 班级:通信1901 学号:***0916
组员:姚某某 班级:通信1901 学号:***1127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掌握调频发射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2、熟悉高频电路实验箱的组成及其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3、掌握并联谐振回路的通频带与选择性等相关知识;
4、学会分析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5、了解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方法。
二、使用的仪器与工具
1.直流稳压电源一台;
2.数字万用表一只;
3.信号发生器一台;
4.示波器(100MHZ)一台;
5.调频收音机一台;
6.烙铁,镊子,斜口钳等工具。
三、电路原理的分析
对于小功率的调频无线话筒,设计时在保证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力求电路简单、性能稳定可靠。单元电路级数尽可能少,以减少级间的相互感应、干扰和自激,工作在调频广播频段(87MHz~108MHz)。因此,本实验采用如图1所示的系统框图。高频功放在发射功率较小时可工作于甲类状态。
/
图1 课程设计系统框图
(1)音频放大
第一部分的功能是将从麦克风输入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通过负载电阻R15可以得到麦克风的工作电压,R14、C14以及C15组成去耦电路,C16与C17分别为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R14为降压电阻,Vcc1约等于8V。T4以及R16-20构成放大电路,使得JP2处的输出信号约为麦克风输入信号的10倍。
/
图2 音频放大模块电路原理图
(2)频率调制
T1和C1、C2、C3构成了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产生高频载波并进行调制发射;L1和C5、C6、Cx1、L2、C7构成了谐振回路,具有选频作用,通过调节L1来改变谐振频率;R1-6时各极的偏置电阻,可以提供静态工作电压。
/
图3 频率调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
图4 高频等效电路图
(3)缓冲隔离
T2、R7、R8和R9构成跟随器,起到了缓冲隔离的作用。
/
图5 缓冲隔离模块电路原理图
(4)高频放大
L4、C12、C13构成去耦电路;T3、R12、C11构成高频放大电路,C10和L3构成选频回路,通过调节L3可以改变输出功率,即改变电路功率放大的倍数。
/
图6 高频放大模块电路原理图
四、SCH及PCB设计
设计方法:根据小功率无线话筒的系统框图,并参考老师给出的参考电路,分模块分别画出SCH图,再根据原理图绘制PCB图。
问题:
1.有很多元件需要接地,如何将地线尽可能的靠近。
2.PCB和原理图排布不对应。
3.某些元件的封装管脚距离与实际电路不匹配。
4.自己画的元器件太大,跟实际不符。
5.PCB图的排版间距和飞线无法控制好,造成了许多空间上的浪费。
6.SCH导入成PCB时无法识别元器件引脚。
解决:
1.低频放大电路尽量紧凑,并将地线也紧凑连接,高频振荡与频率调制电路部分在保证连线尽量短的情况下将接地的元件尽量排布在一起,最后功率放大部分的去耦电路的两个电容C12,C13则需要C9跨一个盘才能实现。
2.直接根据电路图以及实物图排布PCB板的原件,再根据实际连接完成PCB图。
3.重新画元件封装图,自行修改管脚距离,将两脚之间的距离均改成2.54mm的整数倍。
4.在画原理图时,减少锁定栅格的大小。
5.重新调整PCB排版,合理利用空间,放置好原件后先自动布线,再进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分的去耦电路放在了电路的最左边,这会导致去耦作用被削弱;并且没有认识到实际制作工艺时需要考虑的美观问题,电阻的排布需要整齐,不能一个竖着一个横着;将JP1安排在了几个大电容的中间,这样会使插件放置和取走时很不方便;将变容管的正负极接反,幸好在焊接时及时发现;高频功放部分的去耦电路接地接到了板子的最右边,和高频振荡部分的地离得太远,作用被削减等。因此不能只考虑到PCB画图方便还要考虑实际焊接条件。
9.这次的课程实验我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小组成员因不可抗力的因素条件下还是最先完成了任务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这次的课程实验也让我们知道了怎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能过于理想化而忽略现实因素。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