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题目练习

本文由用户“hotjtlzzb”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4-14 10:31: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运动生物化学题目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的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由于代谢物脱氢或脱水反应,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可产生高能化合物,这种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率起控制作用的酶。

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

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降和/或运动能力降低,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但经过适当地休息后又可以恢复的现象。

超代偿: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时间超过运动前数量的现象。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填空

运动人体的物质由 糖 、脂类 、蛋白质 、 维生素 、核算 、水 、无机盐 7类组成,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又可分为 有机分子 、无机分子 两大类。

无机盐根据元素在人体的含量多少,可分为 常量元素 和 微量元素 两类。无机盐在体液中解离为离子,称为 电解质 ,具有 调节渗透压 和 维持酸碱度平衡 等重要功能。

维生素根据溶解性可将其分为 脂溶性 和 水溶性 两类,缺乏维生素会降低 运动能力。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过程需要 消耗 能量,分解代谢过程需要 释放 能量,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统一于生物化学过程。

氧化磷酸化反应中,根据磷氧比(P/O)可以确定ATP的生成数量,经NADH氧化呼吸链测得的P/O为 2.5 ;琥珀酸呼吸链的P/O为 1.5 ;也即是常说的合成的ATP的量。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人 糖酵解 、有氧氧化 和戊糖磷酸途径三种代谢方式。

糖酵解过程的三个限速酶 己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PFK 。

一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过程可生成 2 分子ATP,经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 30或32 分子ATP。

人体血糖浓度的正常值为4.4~6.6mmol/L,肾糖阈是指体内血糖浓度达到 8.8mmol/L。

运动中 肝糖原 分解的葡萄糖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机制, 糖异生作用 是长时间运动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速率是随运动强度 增大 而 加快 的。

发展糖酵解某某系统,对提 高速度耐力 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脂质可分为两大类,即磷脂 、糖脂 。

脂肪动员是将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水解成甘油 和脂肪酸 ,并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他组织器官氧化利用。

在肝中,每分子甘油经无氧代谢生成乳酸时,释放能量可合成 4分子ATP,如果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则释放出的能量可合成 22 分子ATP。

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 乙酰乙酸 、 β-羟丁酸 、 丙酮 ,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 与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发病率呈正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一条多肽链(一级结构)以 螺旋或 折叠 的形式形成比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

蛋白质合成代谢的过程主要涉及DNA将遗传信息 转录 给mRNA,然后在细胞的核糖体上经过 翻译 ,氨基酸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进而进一步形成更为复杂的高级结构。

外源性蛋白质主要是指可以通过 食物途径 获得的蛋白质。

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都是从 芳香族氨基酸 衍生而来。

嘌呤核苷酸循环是存在 骨骼肌 和 心肌 内的一种参与氨基酸氧化代谢的途径。

谷氨酰胺 是NH3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NH3在体内的一种安全存在形式。

乙酰coA 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

代谢调节常在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 、 器官水平 上进行。

长时间运动的前期 肌糖原 分解是血液葡萄糖的主要来源,长时间运动的后期 糖异生 成为肝释放葡萄糖的主要来源。

ATP的三条再合成途径包括磷酸肌酸分解、 糖酵解 和 有氧氧化 ,又称为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统。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氧的 供应 和 利用 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ATP 是肌肉收缩时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唯一直接能源。

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 有氧代谢 代谢供能

运动训练是限制运动员 训练效果 、 运动成绩 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又是运动训练中的正常现象。

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由运动训练引起的、发生在从 大脑 到 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 中枢神经系统 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冲动到运动所需肌肉的现象。

在进行10S全力运动的间歇训练时,每次间歇运动之间的时间为 20-30 S。这样既可以保证足够数量 磷酸元系统 的恢复,又不会因为间歇时间过长而影响训练效果。

训练及比赛后,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分别为 20-30 min(活动性休息)和 1-2 h(静坐休息)。

影响运动人体机能的因素有:遗传、 营养 、恢复手段以及 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方式 等。

血乳酸可以反映运动时糖酵解某某的情况; 血安 、 血尿素 可反映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的情况;尿酮体可反映运动时 脂肪代谢 的状况。

当身体机能下降或运动负荷过大时,尿液中的蛋白质就会增多,形成 运动性蛋白尿 。

乳酸阈是评定 有氧代谢 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 4 mmol/L;在测定个体乳酸阈时常某某的负荷是 逐级递增负荷 。

常某某 血乳酸 、 尿蛋白 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强度;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尿胆原和血睾酮评定 运动负荷 ;采用尿肌酐和乳酸阈评定 训练效果

三·判断题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催化功能。(√ )

维生素是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但不能直接提供能量。( × )

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温度越高,催化反应的速度越快。( × )

氧化磷酸化的效率大约为40%左右,另外60%以热能形式散发出来。( √ )

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来完成的。( √ )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特定空间结构,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 )

一种酶通常可以催化几种或几类反应,并且不是每一种酶都有一个最适PH。( × )

运动过程中新陈代谢加快,酶促反应速度影响新陈代谢速度,影响人体的运动能力。( √ )

葡萄糖是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的。( × )

糖代谢的底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存在于各个组织中的糖原,另一个是循环至该部位的血糖。( √ )

乳酸脱氢酶是糖有氧氧化代谢的限速酶。( × )

乳酸是糖酵解代谢的产物,安静状态下体内没有乳酸生成,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 × )

运动时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有两个代谢来源,一个是肝糖原分解,另一个是糖异生作用。( √ )

乳酸阈一般是指体内的血乳酸浓度达2mmol/L。( × )

以最大速度进行短跑至力竭时,体内肌糖原接近耗尽。( × )

脂肪是低强度长时间运动时的主要能源物质。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时,肌肉细胞外自由脂肪酸氧化速度是安静时的4~5倍。( √ )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脂肪酸氧化分解能力明显高于一般人,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显著增加,糖酵解某某比例有所减弱。( × )

禁食可以提高循环系统中儿茶酚胺浓度,加快脂肪动员,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从而降低糖利用率。( √ )

当强度达到2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30min时,脂肪与糖的供能比例约为1:1,肌肉中三酰甘油氧化产能约占50%。( × )

保证体内有足够数量的支链氨基酸有助于延缓中枢疲劳的产生。( √ )

氨基酸代谢库的大小决定不了氨基酸参与供能程度的大小。( × )

在自然界中,人们发现的氨基酸已有180种,但是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这20种氨基酸都是β-氨基酸。( × )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确定意味着相应空间结构的确定。( √ )

谷氨酸脱氢酶非常专一,由于在骨骼肌和心肌中活性较低,致使其无法承担体内的主要脱氨基作用。( √ )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ATP的利用速度是安静时的100倍。( × )

代谢调节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能力。( √ )

运动时,肌浆内的Ca2+浓度和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促使低活性的磷酸化酶b向高活性的磷酸化酶a转化,从而使肌糖原的分解速度提高( √ )

当以75%最大摄氧量强度维持运动时,ATP的合成途径主要是磷酸原系统。( × )

由于体内糖储备有限,为了获得最佳耐力,糖和蛋白质必须同时利用。( × )

四·选择题

生物氧化发生的主要部位( D ),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的( )中进行。

A、线粒体、外膜 B、叶绿体、基质 C、基质、外膜 D、线粒体、内膜

复合体( C )组成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A、Ⅰ、Ⅲ、Ⅳ B、Ⅰ、Ⅱ、Ⅲ C、Ⅱ、Ⅲ、Ⅳ D、Ⅰ、Ⅱ、Ⅲ 、Ⅳ

完全在细胞质中进行生物氧化过程的是( D )。

A、三羧酸循环 B、脂肪酸氧化 C、丙酮酸氧化 D、糖酵解

在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中,肌肉收缩需要的ATP主要以( A )方式合成。

A、底物水平磷酸化 B、氧化磷酸化 C、生物氧化 D、丙酮酸氧化

关于运动适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经过短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慢 B、经过长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慢

C、经过长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适宜的运动可使蛋白质合成(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均有可能

下面哪个辅酶的作用不是传递氢原子( D)。

A、FMN B、辅酶Ⅰ C、辅酶Ⅱ D、辅酶A

糖的化学结构均含(B )。

A、多羧基 B、多羟基 C、氨基 D、线羧基

人体空腹血糖浓度正常值为(A )。

A、80~120mg/dL B、50~100mg/dL C、70~100mg/dL D、4~5mg/dL

(A )途径不参与肝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A、糖的有氧氧化 B、糖原分解 C、糖原合成 D、糖异生

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是在哪一结构中进行的(A )。

A、细胞质和线粒体 B、细胞质 C、线粒体 D、中心体

糖异生的主要器官(A )。

A、肝 B、心 C、肾 D、骨骼肌

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总趋势是(D )。

A、上升 B、不变后上升 C、下降 D、无明显变化

长时间运动血糖下降时首先受影响的是(C )。

A、肺 B、肝 C、脑 D、心

随着耐力运动的进行和肝糖原储备的下降,维持血糖水平恒定主要靠(B )。

A、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乳酸、丙酮酸、甘油在肝内的糖异生

C、脂肪酸转变为糖 D、生糖氨基酸转变为糖

脂质是指由( A)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A、脂肪酸和醇 B、碳、氢、氧 C、单纯脂、复合脂 D、脂肪酸和醛

运动中,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变化的规律(A )。

A、浓度下降,逐渐升高,超出正常含量,上升至最高水平,恢复到正常值

B、恢复到正常值,浓度下降,逐渐升高,超出正常含量,上升至最高水平

C、逐渐升高,超出正常含量,浓度下降,上升至最高水平,恢复到正常值

D、浓度下降,逐渐升高,恢复到正常值,超出正常含量,上升至最高水平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D )。

A、组织细胞中的三酰甘油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组织细胞中的一酰甘油脂肪酶 D、组织细胞中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B )。

A、食入脂肪过多 B、肝内脂肪运出障碍

C、肝内脂肪合成过多 D、肝内脂肪分解障碍

每次进行有氧锻炼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认为(D )有氧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A、120min B、80min C、45min D、60min

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为(B )。

A、脱氢-硫解-加水-再脱氢 B、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C、硫解-脱氢-再脱氢-加水 D、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

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B )。

A、血浆游离脂肪酸 B、脂蛋白脂肪酶 C、脂酰转移酶 D、脂肪酸转位酶

氧化脱氨基作用是通过(A )的作用,氨基酸变成亚氨基酸,后者再水解产生α-酮酸和NH3。

A、氧化脱氢酶 B、氧化脱羧酶 C、转氨酶 D、乳酸脱氢酶

机体蛋白质及其代谢的变化与所施加的(A )紧密相关。

A、运动因素 B、耐力因素 C、速度因素 D、力量因素

(B )是中枢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A、氨基酸 B、5-羟色胺 C、6-磷酸葡萄糖 D、丙氨酸

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种类、数量和其侧链基团共同决定了蛋白质的(A )。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 D)。

A、细胞器 B、能源物质 C、胶原蛋白 D、基本物质

糖酵解速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主要通过( C)的调节来实现的。

A、激素 B、大脑 C、关键酶 D、神经

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以最大的输出功率进行运动时,磷酸原系统仅能维持运动(A )。

A、6~8s B、4~6s C、6~10s D、8~12s

10到几十秒钟的大强度运动主要依靠(B )供能。

A、磷酸原系统 B、糖酵解 C、无氧代谢 D、有氧代谢

根据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特点,一般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D ),维持时间( )。

A、大、长 B、小、短 C、大、短 D、小、长

能直接合成ATP的物质是(C )。

A、糖原 B、乳酸 C、磷酸肌酸 D、脂肪酸

运动时脂肪供能的比例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B ),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 )。

A、降低、减少 B、降低、增加 C、升高、增加 D、升高、减少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运动性疲劳出现时的ATP下降量可达到安静时总量的(B )。

A、20%—30% B、30%—40% C、70%—80% D、90%以上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的( C)现象。

A、异常 B、病理 C、正常 D、特殊

以(C )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几乎全部耗竭。

A、55% B、65% C、75% D、85%

磷酸原的恢复半时为( C)秒。

A、5—10 B、10—20 C、20—30 D、30—40

运动员从事磷酸原型运动项目疲劳时,(A )最多。

A、CP消耗 B、ATP消耗 C、乳酸堆积 D、肌糖原消耗

血清CK酶活性增加说明( D)提高。

A、磷酸原供能能力 B、CP分解能力 C、糖酵解代谢能力 D、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

运动员从事(C )运动项目疲劳时,肌细胞PH下降最多。

A、磷酸原型 B、磷酸原—糖酵解某某 C、糖酵解某某 D、有氧氧化型

100m间歇训练10次后,显著增加的是(D )。

A、血尿素 B、血红蛋白 C、尿肌酐 D、尿蛋白

在有氧耐力训练后,血乳酸一般不超过(A )mmol/L。

A、4 B、12 C、6~10 D、2

3、训练后次日晨血尿素安静值超过(D )mmol/L,可认为是过度训练。

A、5 B、200 C、50 D、8.33

当身体出现高皮质醇、低睾酮时,身体机能往往是(B )。

A、较好 B、较差 C、一般 D、变化不大

发展糖酵解某某能力时,可采用(D )训练。

A、低乳酸 B、磷酸原 C、无氧阈 D、最大乳酸

6、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45s,所做的总功率高,而血乳酸的增加值不高,说明其速度耐力素质(C )。

A、较差 B、一般 C、较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TP,于是动用肌糖原进行无氧酵解某某,该能量由 ADP接受,合成 ATP。这一系统供能不需要氧,但产生乳酸堆积,乳酸的堆积可导致疲劳。人体乳酸能系统功能的最大持续时间为30-40秒,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优劣主要与速度耐力有关。中距离跑主要需要速度耐力,100米、200米跑的后程能力及不少球类运动也需要速度耐力。要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应的手段是全速跑30~60秒,间歇2~3分钟。这种手段能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能锻炼和提高血乳酸的耐受力,提高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

有氧供能系统:有氧供能是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体内的糖和脂肪被有氧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有氧供能能力主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有氧供能是耐力训练的基础。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需要有氧供能系统供能,不少球类运动也需要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采用较长时间的中等或较低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距离的中速间歇训练等。

在从事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时,几乎不可能仅属于一种功能系统供能多数情况下是3个供能系统均参与供能,仅是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各自系统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运动生物化学题目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