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点

本文由用户“libai870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19 15:47:53 举报文档

以下为《自然辩证法考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绪论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物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特征、科学基础、缺陷(局限性)、演变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评价)

①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 (2)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3)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理论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 (2)思辨性和臆测性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

科学基础:自然哲学

缺陷:1.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3.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演变及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宣扬唯心主义思想,它冲击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质是向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的倒退,动摇和瓦解了宗教神学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向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过渡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创造力,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评价:1、成为?马克思主义主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成为近代自然娄展的历史渊源。

②机械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

理论特征:(1)机械性 (2)不彻底性 (3)形而上学性 。

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理论。

缺陷: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演变及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它被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使其成为“完全机械的” 唯物主义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挑战和冲击。它首先被“星云假说”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以后他又接连被地质学、有机化学、力学的热理论、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解剖学、气象学、动物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领域的自然科学家机器研究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口,最终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

评价:1.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3、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

③辩证物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理论特征: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理论。

演变及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被现代物理学丰富和发展,冲击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2.被系统科学丰富和发展系,并和生态科学一起,形成了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评价: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1、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3、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4、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8个方面)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了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

2.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 (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的因素。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8.技术异化: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大多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5、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6、科学发展的模式和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①分化到综合的统一: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②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③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以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7、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国外模式

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

历史主义(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武谷三男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

8、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9、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0、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思维(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综合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的。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11、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新近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以反对实验完全负载理论的极端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2、系统论、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系统论、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静态系统分析与动态系统分析结合,系统阶段性目标与系统的最终演化结果预测研究相结合,把整体论的系统思维与还原论的思维相结合起来。既“远观取其势”,又“近观取其质”,达到系统全面并且深入的认识事物的目标。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4、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消极的)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两面性,它在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文明转型的同时,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的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增进了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推进了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近阶段。但同时也造成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

15、科技异化的概念

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它使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获取利润和霸权的工具。

16、科学技术的伦理概念

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①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②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③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某某、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2.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①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②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如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①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②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4.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①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

②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③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④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7、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一、 科学技术创新观

1、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论;

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是立国兴国的先决条件之一, 格外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生产力功能和军事功能。

2、 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创新途径论;

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科技创新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3、 以尖端国防科技为重点, 走赶超型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

以尖端国防科技为重点, 走赶超型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

二、 科学技术人才观

1、 科技人才的内涵和外延;

在毛泽东看来, 只有政治和业务达到了辨证统一, 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科技人才。

2、 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

3、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与教育;

一是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 二是强调科技人才要又红又专, 三十提倡科研人员与工农结合。

4、 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团结和信任、 尊重和优待、 关心和爱护科技人才。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1、 提倡百家争鸣的科学发展方针;

2、 向科学进军。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 号召向科学进军, 目标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

3、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命运动;

4、 将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力;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 科技创新的作用: 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5、 把握科技创新新特征; 。

6、 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则: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7、 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8、 科技创新的保障: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发展创新文化。

二、 科学技术人才观

1、 要从多维度、 多层次理解人才;

2、 人才是第一资源;

3、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4、 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

三、 科学技术发展观

1、 新科技产业革命观;

习近平密切关注高度重视新科技革命, 提出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需要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动因。

2、 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习近平认为发展科学技术需要以下条件: 一是夯实科技基础, 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二是发展科学技

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把握时代脉搏, 及时确立发展战略;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

3、 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

4、 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促进绿色发展;

5、 发展国防科技,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自然辩证法考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