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班语言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小班语言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
说设计意图
《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个绘本选自《东方宝宝》是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小猪在寻找谁咬了它的大饼的过程中遇到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和河马,它一次次地让这些小动物在自己辛苦做的大饼上咬上一口,就是想看看动物们的牙印,以此找到那个趁自己睡觉来偷咬自己大饼的动物。该绘本中的语言重复简短,画面夸张形象,尤其是动物们的齿印特别明显,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能自然地感受到不同动物的不同牙印。尤其是最后发现“贪吃鬼”竟是小猪自己,更是为故事增添了几分幽默诙谐,这只糊里糊涂的小猪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某某、游戏之中。”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学习,而且故事中加入了对动物齿痕的学习认识,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适合小班幼儿并且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故事。
说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1、感受故事内容的诙谐,并能理解故事内容。
2、能通过倾听故事、看图、游戏等形式匹配动物嘴型与牙印。
3、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比较情况。
活动难点:比较牙印的不同,并作出判断。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三角形、圆形、方形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牙印是什么。
2、物质准备:《谁咬了我的大饼》ppt;教具:《动物们的牙印》。
四、说教法
整个语言活动主要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课件演示法、启发提问法的学习方法。
1、情景教学法:出示真正的大饼和被咬了一口的大饼,为孩子们创设书本中的真实情境。
2、课件演示法:用PPT向孩子们边演示边完整讲述故事。
3、启发提问法:通过提问获取幼儿们的阅读发现。
五、说活动过程
1、出示大饼,激发兴趣。
提问:今天陈老师带了一份礼物,看看这是什么?(大饼)猜猜会是谁做的?【这个环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在画面中寻找问题,尝试大胆表述画面内容,活跃幼儿思维。】
2、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猜想。
师:有只勤快的小猪做了一个好大的饼,累得睡着了。但是当小猪醒过来一看,大饼怎么啦?大饼怎么缺了一口,这一口是什么形状的?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幼儿猜测)【这个环节幼儿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我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内容,幼儿的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通过观察画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使幼儿积极动脑,加深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3、讲述《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一、二段,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嘴型与大饼上的牙印。
提问:小猪会去问谁呢?谁来了?(小鸟)提问:小猪会怎么问呢?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为什么不是?小鸟又会怎么说?小鸟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不是小鸟咬的。
4、讲述《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三、四段。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和狐狸的嘴型与大饼上的牙印。
师:小猪又去问了谁?它是怎么问的?(小兔和狐狸)
师:小兔的牙齿是什么样的?
师:狐狸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
师:是小兔和狐狸咬的吗?为什么?
小结:小兔子有两颗大大的门牙,狐狸的嘴巴是大的三角形,它们要咬出来的牙印和小猪大饼上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大饼也不是小兔和狐狸咬的。
【这个环节引起幼儿的原有经验,让孩子分析小动物的嘴巴特征,再引导孩子和饼干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二,注重与幼儿自身经验的结合。幼儿教育主张的是生活及教育,此教材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和活动,选择孩子熟悉的内容作为操作内容,使活动自然拓展,迁移延伸。其三,将悬念留到了完整欣赏PPT的时候,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最后在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来之不易的结果让幼儿很开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四,动静交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传统的绘本教学注重幼儿的阅读,在环节的设计上很难做到阅读与趣味的统一,因材我在设计环节的时候增添了“为动物送饼”的环节,使活动的操作性增强,动静交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小班语言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