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长方某某正方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案
可以上 1 节 审核人; 审核日期; 上课日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 五 年级 下 册第 三 单元第 1 课时 课题:长方某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长方某某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知道长方某某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法治目标渗透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某某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某某的概念,发展空间概念。
教法与学法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教学手段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构建新知。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长方某某模型长方某某铁丝框架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长方某某纸盒等实物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6分钟)
二、实物感知,概括长方某某的特征。(12分钟)
1.谈话引入: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展示)
2.课件展示教材第18页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
引入课题:讲桌上放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像文具盒、书的形状是长方某某。(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1。
1.整体感知长方某某的面、棱和顶点。
(1)组织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长方某某的面。
(2)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手中长方某某的棱。感知长方某某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某某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某某的顶点。
2.探究长方某某面、棱和顶点的特征。
(1)指导学生数出长方某某面、棱、顶点的数量。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某某学具,初步发现在同一个长方某某内,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哪些面的大小相同,并提出猜想。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回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它们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2.明确:这些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观察桌子上的物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某某实物,动手摸一摸,进一步感知长方某某的面。
(2)先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再动手找出自己手中的长方某某的棱。
(3)先观察长方某某,再动手指一指三条棱相交的顶点,感知顶点。
2.(1)汇报交流:长方某某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12条棱可以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竖直方向分组来数,每组有4条,共12条。
(2)观察后提出猜想。
猜想一: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猜想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动手实践,在小组内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行验证。
(4)讨论后归纳出长方某某的特点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通过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次备课(修改)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动手操作,认识长方某某的长、宽和高。(10分钟)
巩固提升。(9分钟)
五、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新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1.认真观察后交流:求商标纸的面积,只需要算左、右、前、后4个面的面积。
2.全班交流:长×高×2+宽×高×2。
10×12×2+6×12×2或(10×12+6×12)×2
分析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认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自由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正方某某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熟悉正方某某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具体的解题方法。
二次备课(修改)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长方某某正方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