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文

本文由用户“blueink2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15 22:36: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老子道德经译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

???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2: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 3: ???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XX稳。 ???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某某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

4: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 5: ???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

6: ???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 ? 7: ??? 长.天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 8: ???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 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 9: ???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10: ???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

11: ???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

12: ???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 ? 13: ??? 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 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14: ???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 15: ???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 ??? 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 16: ???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XX息。平XX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 17: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 18: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

19: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20: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XX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 21: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 22: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 23:   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

24:   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 ? 25: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 26: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 27: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

28: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XX,(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 29:   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

30:   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31:   兵是不XX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 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某某的。   所谓兵,是不XX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 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 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32: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



33: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 34: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35: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

36: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37: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 ?38: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某某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 ?39: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 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 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 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 40: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 41: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里.道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里.道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42: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 ? 43: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某某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

44: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45: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

46: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 47: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48: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 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49: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 50: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 51: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 79: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 80: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畏惧死亡而不远 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 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来。 ?

81: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某某,而不加害于某某。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道德经全文内容
  2. 道德经全文原文
  3. 《道德经》精选
  4.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5.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6. 语病综合练习
  7. 水文化与水利工程0416
  8. 《清静经》加注
  9. 道德经全部原文
  10. 平凡英雄作文500字
  11. 学习《道德经》感悟
  12. 道德经庄子全文
  13. 让青春在战疫中绽放
  14. 关于老子讲演稿
  15. 道德经共81章

以上为《老子道德经译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