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 ( ④ (
(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纬线和纬度: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经线和经度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东西半球的划分
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西经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积作用。
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峡谷。
风力(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流动的沙丘、风蚀城堡、
冰川(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
波浪:海岸地形
生物:珊瑚礁
(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