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真际自由”与“实际自由”》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冯友兰的自由观念
冯友兰将自由观念分为真际自由和实际自由两个层面,这体现了他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真际自由是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而实际自由则是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
A. 真际自由的定义和特点
真际自由是冯友兰对自由的理论构想,它追求的是超越一切价值和观念的自由状态。冯友兰认为,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在真际自由的境界中,个体能够超越传统观念和约束,摆脱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和束缚,自在地行动和生活。
B. 实际自由的定义和特点
实际自由是冯友兰对实践中的自由追求,它要求个体在尽其伦理和职责的同时,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冯友兰认为,实际自由是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个体在尽职尽责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被外部环境和他人的意志所左右。
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然而,这一自由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冯友兰将“理”作为“空底观念”,这使得真际自由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由于“理”是超越一切价值和观念的存在,真际自由趋向于价值真空的境界,无法为现代自由的实践提供清晰的指引和方向。
其次,实际自由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不足。实际自由强调个体在尽职尽责的过程中保持自由,但并没有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这导致实际自由无法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个体可能会陷入追求空洞的自由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冯友兰的自由观念的局限性在于他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他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这导致了他对自由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
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思维模式,投身当下生活,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寻找到确证和维护现代自由的新途径和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自由的含义。二、冯友兰自由观念存在的问题冯友兰自由观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作为“空底观念”的局限性,二是实际自由对现实伦职本身的辨别不足。
首先,冯友兰将自由观念的归旨放在了“理”上,将“理”视为超越现实的观念。他认为真际自由是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不受任何价值的约束,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然而,这种理性的超越使得真际自由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现代自由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权利的基础上的,它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实践方向。而冯友兰的自由观念中,理成为了空洞的观念,无法提供现代自由所需的价值内容和指引。
其次,冯友兰的实际自由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然而,他并未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这导致了实际自由无法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现代社会存在着众多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需要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准则来指导人们的行为。然而,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并未提供对这些伦理问题的解答和指导,使得实际自由无法成为现代自由的有效实践方式。
冯友兰自由观念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他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他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忽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性和具体性。他过于强调“理”的超越性,使得自由观念脱离了现实和具体的生活,无法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超越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以实践为基础,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我们需要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实践相结合,发展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自由观念和实践方式。只有在实际的共同领会和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能够指导和支撑现代自由的中国哲学的内容和方向。
综上所述,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存在着“理”作为“空底观念”的局限性和实际自由对现实伦职本身的辨别不足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投身当下生活,通过实践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三、冯友兰受制于现成对象化思维模式的原因冯友兰受制于现成对象化思维模式的原因可以从他的学术背景和哲学观念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冯友兰的学术背景对他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影响。冯友兰是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哲学家,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接受了西方哲学的训练。这种西方教育的影响使他更加倾向于采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来进行思考和研究。在传统的西方哲学中,形式化和概念化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也成为了冯友兰思考问题的基础。
其次,冯友兰的哲学观念也使他受制于现成对象化思维模式。他将自由观念分为真际自由和实际自由两个层面,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由仍然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束缚。在冯友兰看来,自由是通过觉解和尽伦尽职来实现的,但这种观念仍然依赖于对于“理”的理解。而“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使得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具体的实践。
另外,冯友兰的思维模式也受到传统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对于“道”的追求和“中庸”的实践,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冯友兰对于自由的理解也受到了“道中庸”的影响。然而,“道中庸”往往被理解为遵循传统规范和道德准则,而不是真正的个体自由。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于冯友兰的自由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冯友兰受制于现成对象化思维模式的原因在于他的学术背景和哲学观念。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更加倾向于采用形式化和概念化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自由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超越这种思维模式,我们需要走出“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四、超越概念游戏,探索现代中国哲学的方向
A. 投身当下生活的重要性
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受限于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思维模式,导致他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也无法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的生活,以寻找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投身当下生活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当下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与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相联系。这需要我们放下对传统哲学的执念,不再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的抽象世界,而是将哲学的思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找到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
B. 探索现代价值内容的途径
在探索现代中国哲学的方向时,我们需要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寻找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哲学思考。这需要我们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资源。
首先,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这与现代社会对个人尊严和社会和谐的追求是相吻合的。通过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概念,我们可以为现代自由提供具体的价值根据。
其次,我们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现代自由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状态和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强调随性而动、自然而生。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被广泛重视。通过重新思考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自然无为等观念,我们可以为现代自由提供一种更加自然和平衡的路径。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挖掘其他的思想资源,如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制思想等。通过将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框架,为现代自由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
五、结论在冯友兰的自由观念中,他将自由分为真际自由和实际自由两个层面。真际自由是通过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而实际自由则是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然而,冯友兰的自由观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冯友兰认为“理”是一种“空底观念”,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他认为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自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和政治制度的基石。自由需要建立在法治、人权和公正等价值观念之上,而不仅仅是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抽象观念。
其次,实际自由在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时也存在不足。实际自由强调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但却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真正的伦职和道德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伦理和道德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义。因此,实际自由需要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以便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冯友兰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他将自由观念抽象化,无法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的生活,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重视投身当下生活的重要性。只有在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实践中,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念,从而为现代自由提供实际的价值根据。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索现代价值内容的途径。这包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思考和调整,以及对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实践探索和改革。
以上为《“真际自由”与“实际自由”》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