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总)

本文由用户“twinsen_zx”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4-15 04:35:0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XX市徐某某》。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XX市徐某某》。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生字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诗词朗读中,结合语境识记。“剥”是多音字,在文中读bXXXXX。“剥bXXXXX”是文某某,“剥bXXXXXo”是白某某,用于口语等。“杂、徐”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名、报纸杂志来识记。“篱、疏、锄”可结合形声字的构字方法帮助识记,“篱、锄”可用熟字“加一加”偏旁的方法,“疏”可用“蔬”字“减一减”偏旁的方法。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按结构归类指导,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偏旁均应写得紧凑,左右结构的字,“疏、赖”左右宽窄相当,“剥”左宽右窄,其他均为左窄右宽。

阅读理解

教学时,鼓励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读前两首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语境和生活,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可将“无人过”的宁静和“蜻蜓蛱蝶飞”的灵动对比,进而想象农村生活的忙碌与祥和。抓住诗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学习词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词的特点,然后在理解大意时想象画面,体会“村居”的整体意境。

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按一定节奏朗读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诵,最后背诵下来,做到熟读成诵。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XX·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杂、篱”等4个生字,会写“杂、疏”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默写古诗《宿XX市徐某某》。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活动1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导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XX市徐某某》。

活动2 指导正音,理解诗题

1.指读字音,“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XXXXX;“杂”是平舌音;“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

2.理解诗题:“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住”的意思;“XX市”是地名,在今湖南XX县北。

3.带着理解读一读诗题。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生平简介:范某某(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_**今**_*人,南宋诗人。

文学成就:他的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某某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非常有名。

主要作品: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某某》等。

操作指导 学生对古诗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板块二 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活动1 结合学习活动卡,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出示活动卡,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不理解的词语













词语意思













看到的情景





2.小组交流,完善活动卡。

(1)组长带领组员解决活动卡上的问题。

(2)整合组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全班交流。

活动2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生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按节奏齐某某,读出韵律美。

3.导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的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荞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4.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5.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6.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田里荞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操作指导 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板块三 想象画面,学习古诗

活动1 结合学习活动卡,学习《宿XX市徐某某》

1.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杨某某(1127—1206),XX(今属江西)人。XX进士,做过秘书监等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有气节。以擅写田园诗著称,与陆游、范某某、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2.出示活动卡,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不理解的词语













词语意思













看到的情景





3.小组交流,完善活动卡。

活动2 品读诗句,自主想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XX市/徐某某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某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根据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荫。 急走:快跑。

4.导思:读了诗句,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5.指名朗读诗句,齐某某诗句。

6.交流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某某,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某某,怎么也找不到了。

7.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读时要轻快,“疏疏”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而“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读时要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上,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9.配乐朗读诗句。

操作指导 此诗是画面感非常强的田园诗,让学生结合学习活动卡学习,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明确要点

1.课件出示会写字。

课件出示 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活动2 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1.教师范写:篱、蝶、疏。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3.集体评议。

操作指导 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学生更加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板块五 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画。

操作指导 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活动1 背诵古诗,巩固诗意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指生说诗意。

活动2 播放歌曲,引入词题

1.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课件),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

2.(板书:清XX·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介绍词和词牌名。

5.解题。

课件出示 清XX,词牌名。“清XX”本来是唐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名。“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操作指导 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了解词的特点

1.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句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讲解:

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中间的空格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词的句尾押韵,如,“小、草、好、媪”的韵母都是ao;“东、笼”的韵母都是ong。

操作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优美,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词的理解。

板块三 指导朗读,练习书写

活动1 指导朗读,强调字音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想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

2.出示朗读要求。

(1)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2)出示停顿节奏,老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指名读词,辨析字音。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剥:两个音意思一样,bXXXXXo,一般用作口语,如“剥皮、剥花生”;而bXXXXX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XXXXX。

翁媪:老翁和老妇。“媪”读XXXXXo。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活动2 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字指名认读:茅、檐、翁、赖、剥。

2.观察生字的特点,交流书写要点。

3.观看书写视频。

4.练写2个字。

操作指导 指导学生按照词的韵律朗读,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读出韵律美,并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板块四 自主学习,理解词意

活动1 结合学习活动卡,学习交流

1.出示活动卡,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你在这首词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不理解的词语













词语意思













看到的情景





2.小组交流,完善活动卡。

活动2 汇报词意,展示朗读

1.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1)茅:指茅草屋。

(2)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3)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4)翁媪:老翁和老妇。

2.指导朗读。

3.引导朗读: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后,对整首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名展示读。

活动3 读出画面,加深感悟

1.过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清XX·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

2.感悟环境图。

导学:有些画面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词句),有些是写人的——(齐某某词句)。

(1)写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3)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感悟人物图。

读读这首词,看看简练的语言里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预设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交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他们正在聊什么呢?

预设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交流:老夫妻俩的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勤劳、孝顺、能干啊,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儿。

预设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交流:小儿子呢?他在干什么呢?(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躺、睡、趴)看到这样的小儿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调皮、淘气)

4.加深感悟:诗人用到了“亡赖”,“亡赖”同“无赖”,本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而在这里指“顽皮、淘气”。小儿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调皮,何等自在啊!在词人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风景如画,有劳作的美好,也有生活的温馨,让人陶醉其中。

5.指导朗读: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后,朗读节奏可有所变化。因为上阕和下阕中均有六字句,如果机械地用“二二二”节奏读,会出现呆板和顿挫的感觉,不符合这首词的意境。因而,在读下阕时,可采用“二四”节奏,读出轻快之感。读到最后一句,“溪头”停顿稍长,“卧剥”语气稍轻,“莲蓬”声音延长,语调微扬,以读出沉醉快乐之感。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温馨美好的感觉。

操作指导 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诗中有画”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指导学生理解“亡赖”的古今义,了解这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板块五 走近作者,感受情怀

活动1 认识诗人辛弃疾

1.学生交流对辛弃疾的了解。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XX(今**_*人。历任湖北、江西、湖XX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词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其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在文学上,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XX二安”。他的主要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活动2 升华情感,朗读全词

1.导学:可以说,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2.再读全词。背诵全词。

操作指导 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词意的理解。结合词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中蕴藏的情感。

板块六 拓展练笔,体悟情感

1.读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句中呈现的情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展开合理想象,将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操作指导 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语言表达,融入孩子的想象,把想象内容化为文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

作业设计

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诗词均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着诗词句来说说自己在诗词中想象到的画面,并且采用诗词配画的形式,联想画面,真正读懂古诗词,感知诗人、词人的情感。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词三首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读读诗词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活动建议

1.自由读诗词,说说这几首诗词描写的是哪里的生活场景。

2.读读诗词句,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么样的情景,填在表格中。

3.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3.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可以归类集中识记,也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也可以借助形声字构字方法识记。“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shuài,可以用扩词法识记,组词“率领、统率、率先、直率”,帮助学生归纳:“率”表示带领、带头时读shuài。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教学时可以集中突破难点字,如笔画繁多、笔顺复杂的“蹲、率、谐”,偏旁易混淆的“饰、序”。提醒学生注意,“谐”,右下的“白”的短撇不能丢,“序”字广字旁盖住“予”。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抓住景物位置来提炼关键词,给场景配画、取名,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乡下人家图。引导学生圈画、标记觉得新鲜有趣的语句,深入探究最感兴趣的景致和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感受,体会情趣。

积累运用

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有的句子是小短句,有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有的句子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形象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抄。在摘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一段自己的所见或所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风光的图片或有关乡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查找乡下生活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课文描写的乡下生活的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活动1 欣赏画面,初步感知

1.课件演示画面,配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房前爬藤蔓,空地鲜花绽,鸡鸭争觅食,沐夕阳晚餐……

2.导学:欣赏了这几个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能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吗?

3.导思:通过画面,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吗?

活动2 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乡下人家》。

2.齐某某课题。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陈醉云(1895—1982),现代著名作家、编剧。才华出众,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所长,诸多美文流传于世。陈醉云对乡下人家的生活非常喜爱,对宁静、质朴、悠闲、舒适的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留恋之情。主要作品有《玫瑰》《游子的梦》等。

4.导学: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下人家,一起领略这悠闲惬意的乡间生活。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操作指导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 (1)读一读,想一想格言的意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2)想一想:这几句都是写哪方面的格言?

(3)尝试背诵。

6.学生按要求自学。

7.全班交流。

(1)汇报格言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①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意思是:少年时不懂得刻苦学习,老了才后悔,到那时再发奋读书就太迟了。

②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意思是:读一天书就下一天的功夫,有一天的收获,但如果有一天没读书就会丢掉十天读书的收获。强调读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天天都要学习。

③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意思是:学习不怕晚,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

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意思是:如果想要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勤奋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刻苦的学习态度是前行的关键。

(2)汇报第二个问题。

这些都是写勤学苦读方面的格言。

(3)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有关勤学苦读方面的格言。

(4)学生竞赛背诵。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五语上21《圆明园的毁灭》第1课时【教案】
  2. 第七单元集备教案
  3. 2 祖父的园子【教案】
  4.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 沙滩上的童话教案
  6. 1 古诗三首【教案】
  7. 2 祖父的园子【教案】
  8.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3_二上 一至八单元词语()
  10. 一年级上册画说课稿
  11. 1120四年级【语文(统编版)】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12. 今天我给7年级上课,学习的主要话题是关于用英语问候他人。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主。以前教授
  13.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1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5.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16.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17. 8.卖火柴的小女孩 优秀教案审定
  18.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终稿
  19. 25 掌声【教案】
  20. 10 古诗三首预习单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