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最新:《椭圆的定义》微课脚本(教学设计)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椭圆的定义》微课脚本 (教学设计)
年级
高二
课题
椭圆的定义
主讲人
学科
数学选修2-1
时某某
5分23秒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2.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义的探求提高类比、论证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运算过程的优化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椭圆定义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椭圆定义的理解
微课过程
场景
解说词
画面要求
技巧
备注
画面一
椭圆这个数学概念,首见于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在巨著《圆锥曲线论》中,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通过截圆锥得到了椭圆. 但长达两千多年里,椭圆都不为人们所知.
动画+音效
有中文男性配音
1.“椭圆”历史简介
画面二
直到中世纪,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轨迹的重大发现,人们才对椭圆有了更深的认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指出,行星运行的轨迹是椭圆。
椭圆从此广为人知!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西瓜截面,丰田汽车标志,镜框,星云图、鸡蛋、手表表面、建筑物外观、鹅卵石、剧院等随处可见椭圆的影子!
动画+音效
有中文男性配音
1.“椭圆”历史简介
2.生活中的椭圆
画面三
那什么样的图形是椭圆,它又有什么几何特征,大家跟我一起动手操作吧!
动画+音效
有中文男性配音
画面四
首先,取一条细绳;然后,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并记为F1,F2;最后,用铅笔将绳绷紧,并绕点O慢慢运动,观察所得到的图形!
惊奇的发现,我们得到了一个标准的椭圆.
思考:1.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 2.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绳长保持不变,说明|PF1|+|PF2|为定值;
同时,绳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由此,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其中,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线段F1、F2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注意:椭圆定义中,|PF1|+|PF2|大于|F1F2|不可省略)
动画+音效
(几何画板演示)
有中文男性配音
1.动手操作--画椭圆
2.给出椭圆的定义
3.给出焦点、焦距的定义
画面五
那么, 当点|P F1+|PF2|等于或者小于|F1F2|时,点P的轨迹分别是什么?
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先讨论点P与线段F1F2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点P在直线F1F2外时。构成三角形PF1F2,恒有|PF1|+|PF2|大于|F1F2|。此时,轨迹为椭圆
第二种情况,当点在直线上时。点在线段两侧,PF1加PF2大于F1F2,在内部,恒等。
由此得到,当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F1F2|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距离之和小于|F1F2|时,动点的轨迹不存在。
动画+音效
(几何画板)
有中文男性配音
1.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画面六
例题:已知点A为圆O内一定点,点M在圆上运动,连接AM,并作其中垂线分别交AM、OM于点G、P,试问点P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解析:由PA=PM知,|OP|+|AP|为定值(其值为圆的半径),即点P是以点O、A为焦点的椭圆。用几何画板演示。
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第一环节,通过图文展示椭圆的发展历史。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数学实验--用细绳画椭圆,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激发其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学习者从中获得对椭圆定义的观念
第三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给学习者设疑,完善椭圆的定义,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环节,通过例题解析,加深学习者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但本微课在动画制作效果、课堂设计流程、知识点把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最新:《椭圆的定义》微课脚本(教学设计)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