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本文由用户“毛豆09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1-08 22:54: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社会工作法规体系

法规

含义: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种类:5类(规范性/强制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制定过程(《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1.法律制定的责任主体及程序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提案(保证提案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审议(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委员)-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印发会议-表决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主体及程序

行政法规的制定由国务院负责(国务院部门规章由相关的国务院部门负责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

社会政策体系(社会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理解和掌握与其工作有关的各项社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相结合。一方面认真贯彻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利用社会政策去帮助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也注意发现社会政策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协助政府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各项社会政策。)

(一)政策和公共政策

含义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以及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特点。

(二)社会政策

含义: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社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因此可以避免“贫困烙印”等问题;缺点在于需要花费的资金量往往很高,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不够强。特惠型社会政策与普惠型的优缺点正好相反。

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政策的普惠型特点比较突出,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政策的普惠型特点弱化,特惠型特点上升。近10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普惠型特点又再次上升。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领域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国家也提出了加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的政策主张。

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

能否有效地调动以及如何调动公共资源就成为社会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社会政策的资源投入最主要的方式是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人力投入和实物

当今各国和地区社会政策的资源一般都是多渠道投入,其中,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是主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类社会力量的投入。

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

社会政策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在各项社会政策的运行中,仅靠政府或仅靠社会力量常常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而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则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社会政策资源模式。在我国,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资源供应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一是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并在其中分担一定的资源供应责任;二是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各类公益活动的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形成公共财政提供的资金与社会力量组织的人力相结合的资源供应模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