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社会工作的新服务范式及其实践路向

本文由用户“sun121q”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7 13:43: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网络时代社会工作的新服务范式及其实践路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在网络社会崛起和壮大的早期阶段,西方社会工作就开始考虑将其服务场所从线下切换到线上。如今,它已完成网络化服务“何以需”“何以行”两方面的论述工作,并且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已从教育延伸至心理疏导、效果评估和社会整合等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这种起步所以迫切,在于服务地点固定与需求群体流动、登门入室服务与面子文化传统、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三对关系趋向紧张;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社区再组织化、地方和跨地方资源整合、凝聚社会团结等目标的实现。鉴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初级性和实务经验相对不足,应该注意在场干预与缺场服务的切换与整合、制定在线伦理准则来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以推动我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和服务效能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服务范式。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网络化服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讨。网络化服务不仅可以提供线上教育、心理疏导、效果评估等服务,还可以帮助实现社会整合和资源整合的目标。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之所以迫切,是因为现有的服务模式和需求群体的流动性不匹配。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通常是登门入室的方式,但在网络时代,人们的需求常常是随时随地的,线下服务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此外,中国社会的面子文化传统也对网络社会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社会工作者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将重点放在服务质量和效果上,而不是面子问题上。

另外,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之间存在矛盾也是中国网络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社会工作应该坚持平等助人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工权力的主导性往往会影响到案主的权益和自主性。因此,适度管控社工权力,赋予案主更多的主动权是网络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动中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效能,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实现在场干预与缺场服务的切换与整合。社工应该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选择。其次,要制定在线伦理准则来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网络社会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保护案主的隐私和权益。最后,要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社工应该注重案主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决策,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服务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工作对于社区再组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解决服务地点固定与需求群体流动、登门入室服务与面子文化传统、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等问题。通过切换与整合不同的服务方式、制定在线伦理准则、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我们可以推动中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效能。二、西方社会工作的网络化服务发展

A. 网络化服务的起步和发展

在网络社会崛起和壮大的早期阶段,西方社会工作就开始考虑将其服务场所从线下切换到线上。这一起步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通过互联网,社会工作者可以更方便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他们提供线下服务难以达到的便利和效率。西方社会工作的网络化服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一些社工机构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一些社会工作服务,如在线咨询和信息发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工机构逐渐意识到网络化服务的潜力,并开始深入研究和探索其能够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B. 网络化服务的应用领域

在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网络化服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最早的网络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社工机构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辅导和学习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化服务开始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如心理疏导、效果评估和社会整合等。社工机构通过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同时,社工机构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在线调查和数据收集来评估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和成效。此外,网络化服务还被应用于社会整合领域,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和虚拟社区来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

C. 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拓展

随着网络化服务的发展,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社工机构和学校教育系统,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还包括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社工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这些组织合作,共同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同时,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学生群体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包括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网络社会工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为这些人群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工作在网络化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将服务场所从线下切换到线上,社工机构能够更加高效地为人们提供各种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化服务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包括教育、心理疏导、效果评估和社会整合等领域。网络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也从教育延伸到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实践经验积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服务效能的提升。三、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现状

A. 学科起步的迫切性

在网络社会崛起和壮大的早期阶段,中国社会工作开始考虑将服务场所从线下切换到线上。然而,相比于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这种起步所以迫切,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服务地点固定与需求群体流动之间的关系紧张。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大多是基于固定的服务场所,这使得服务对象需要前往指定场所寻求帮助。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求具有高度流动性,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获取帮助。因此,中国网络社会工作需要适应这种需求流动性,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

其次,登门入室服务与面子文化传统之间存在冲突。中国社会具有强烈的面子文化传统,人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和服务。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匿名性获得更多的隐私保护,这可能与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模式相冲突。因此,中国网络社会工作需要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方式来提供有效的在线服务。

最后,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平等助人,即通过提供支持和资源来帮助弱势群体。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技术能力或资源而无法享受到在线服务带来的好处。因此,中国网络社会工作需要解决这种矛盾,确保在线服务能够真正惠及所有人群。

B.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区再组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团结等目标具有帮助。

首先,学科建设有助于社区再组织化。在网络社会中,社区的组织形式和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可以促进社区再组织化,建立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体系。

其次,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和跨地方资源整合。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地方和跨地方资源的整合,通过网络平台将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广泛的资源支持。

最后,学科建设有助于凝聚社会团结。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可以通过线上社区建设和在线互助平台的建立,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凝聚社会团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对于社区再组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团结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初级性和实务经验的不足,需要注意切换与整合不同服务方式、确立伦理准则、统一权力和案主权能等问题,以推动我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和服务效能的提升。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A. 服务地点固定与需求群体流动的关系

在网络社会工作中,服务地点的固定性与需求群体的流动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传统的社会工作通常是通过登门入室的方式提供服务,而网络社会工作则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服务。然而,由于需求群体的流动性,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居住或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网络社会工作能够灵活地适应需求群体的变化,提供跨地区的服务。同时,网络社会工作也需要考虑如何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满足需求群体的需求。

B. 登门入室服务与面子文化传统的冲突

在中国社会,登门入室的服务方式被视为一种尊重和关怀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的面子文化密切相关。然而,在网络社会工作中,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并不常见,这可能与面子文化传统产生一定的冲突。一方面,登门入室的服务方式可能无法适应网络社会工作的需求,因为网络社会工作强调的是线上交流和服务。另一方面,面子文化传统可能会使一些案主对网络社会工作产生不信任感,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在线服务。因此,网络社会工作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能够尊重和维护面子文化传统,又能够有效地提供线上服务。

C. 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的矛盾

网络社会工作强调的是平等助人的理念,即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案主的自主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社工的主导支配地位可能会导致这一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社工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面临权力不均衡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在案主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可能导致社工对案主的主导支配。因此,网络社会工作需要在平等助人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使案主能够在服务过程中保持自主性和参与性,并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社会工作在学科建设和服务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效能,需要注意切换与整合不同服务方式、确立伦理准则、统一权力和案主权能等问题。只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网络社会工作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为社区再组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团结的实现做出贡献。五、实践路向和建议

A. 在场干预与缺场服务的切换与整合

在网络社会工作中,面对不同需求群体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社工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方面,社工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实时的在线咨询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实现在场干预。另一方面,社工也需要将线下的登门入室服务与线上服务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案主的需求。

为了实现在场干预与缺场服务的切换与整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多元化的服务平台:社工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包括在线咨询、心理测试、在线教育等,以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需求。

2. 加强团队协作:社工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社区组织等进行合作,共同提供跨领域的综合服务,以实现在场干预和缺场服务的衔接与整合。

3. 建立网络社工团队:建立专门的网络社工团队,实现在场干预和缺场服务的有机结合,以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服务。

B. 制定在线伦理准则来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

在网络社会工作中,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尤其是在线环境下,社工需要注意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保护案主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为了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在线伦理准则:制定明确的在线伦理准则,明确社工在网络环境中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保护案主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加强社工团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3. 提供知情同意和保密协议:在进行在线服务之前,社工应与案主签署知情同意和保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C. 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

网络社工在服务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但社工的权力应适度管控,以避免滥用和不当行为。同时,也需要赋予案主一定的权能,使其在服务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和决策。

为了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社工服务的监督机制,对社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和伦理标准。

2. 提供案主参与的机会: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应主动与案主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意愿,充分尊重案主的选择和决策。

3. 加强专业培训:对网络社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工作的需求。

总结起来,要推动我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和服务效能的提升,需要注意在场干预与缺场服务的切换与整合、制定在线伦理准则来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与赋予案主权能的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更全面、高效的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社区再组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团结的实现。六、结论

网络时代社会工作的新服务范式及其实践路向是一个正在起步的学科建设和服务发展过程。与西方社会工作相比,中国的网络社会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对于社区再组织化、地方和跨地方资源整合以及凝聚社会团结等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网络社会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服务地点固定与需求群体流动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更好的平衡。由于网络社会工作的特点,服务地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对于满足流动性较高的需求群体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登门入室服务与中国的面子文化传统存在冲突。在中国文化中,面子非常重要,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登门入室的服务。然而,网络社会工作的特点是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服务,这使得登门入室服务变得困难。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网络化服务的发展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平等助人理念与主导支配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网络社会工作强调平等和共享资源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工的主导地位和权力仍然存在。如何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并赋予案主更多的权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推动中国网络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效能,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实践路向和建议。首先,需要在场干预和缺场服务之间进行切换和整合,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其次,需要制定在线伦理准则来确立公共与私人的界限,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个人权益。最后,需要实现适度管控社工权力并赋予案主更多的权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以上为《网络时代社会工作的新服务范式及其实践路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