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典园林史
·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
·文人园林:指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不仅指文人经营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某某”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
第一部分
1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特点: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具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
特点:
1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
2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的社会、环境效益
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特点:
1除了私人园林之外,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拜托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的外向型
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4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特点:
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实现“城市在园林某某”
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先进技术
3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外围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有机整体系统
4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
特点:贵族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某某造园活动的主流
·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特点: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
特点:国家统一,文化闳放,园林发展进入盛年期,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了
·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
特点:文化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境地
·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年)——清中叶至清末
特点: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某某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某某的积极创新精神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中,使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意境的含蕴: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产生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三种意境表达方式:1借助人工叠山把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某某,一勺则江湖万顷”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3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
4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识形态特点
·天人合一:第一层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第二层含义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统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第三层含义是天人感应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还反映了社会精英阶层(士人)永恒的山水情节
·崇尚隐逸:隐士们多抱负不见重于当政者或者不愿意媚于俗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品格乃避开现实生活而隐居山林,园林不仅是隐者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
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囿(起源一):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
·台(起源二):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既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又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园圃(起源三):园指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指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2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君子比德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兴盛于某某,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渊源,,表现为园林某某的摹拟神仙境界
3商、周
·殷、周时某某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台某某”,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4春秋战国
·台与苑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如楚灵王的章某某、吴王阖闾的姑苏台
5秦
·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的皇帝独裁政体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
·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某某
·兰某某: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有中占有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修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多了一个求仙功能
6西汉
·上林苑:位于长安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最大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岛(豫章某某),特点: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密度较稀疏3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建章宫:上林苑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沿袭到清代
·兔园:贵族梁孝王刘武筑于今河南商丘,为用石筑山的首例(东汉称之为梁园,为梁孝王所有,以土为山,以石某某,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
·袁广汉园:创造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已能构石为山
7东汉
·梁某某:堆假山以象二崤山,山水造景以具体的大自然山水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
8生成期园林特点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东汉末,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导致士大夫知识分子行动上的两个极端: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
·士人中流行玄学,重“清谈”,出现了“竹林七贤”(阮某某、嵇康、刘某某、向某某、阮某某、山涛、王某某),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1饮酒、服饰、猖獗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思想的作风,即所谓“魏晋风流”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迪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2皇家园林
·邺城:战国时某某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城市规划上结构完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
·铜雀园(铜爵园):位于邺城内西北,园内修筑铜雀台、金某某、冰井台;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华林园:前身名“芳林园”,后赵石虎重修,开凿大池“天泉池”;北齐后主高纬扩建为“仙都苑”,园内五座土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
·芳林园:曹魏洛阳某某苑的代表之一,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
·建康:魏晋南北朝时某某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代表园林有大内御苑“华林园“ “芳乐苑”、行宫御苑“乐某某” “上林苑” “芳林苑”
3私家园林
·北魏杨圧之的《*_**》对洛阳私家园林有细致描述,私家造园不仅是园林游赏场所,也是人们斗富手段
·张某某:北魏时某某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代表,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是土、石筑叠而成土石山,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金某某:西晋石崇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主要目的为满足游宴生活、安享山林之乐、兼作服食吟咏场所
4寺观园林
··佛教于某某*_**国,汉明帝指定洛阳白马寺藏佛经,“寺”逐渐由政府馆驿机构转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形成于某某汉,奉老子为教主;南北朝时某某,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于某某、近郊、山野地带
·寺观园林包含三种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南北朝时某某盛行“舍宅为寺”,贵族官僚把自己的宅邸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居住用房改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用房,宅院保留为寺院的附园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
·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著名寺庙:北魏洛阳永宁寺、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砖塔)、河南嵩山少林寺
·佛教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
5其他园林
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
6转折期园林特点
·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氛围,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结合
·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至于适当概括提炼,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某某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地风景名胜区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
1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
·唐代已经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私家园林某某更为明显
·观赏植物栽培有了有了很大进步,
2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分类:1大内御苑:即皇帝宅园,建在皇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2行宫御苑:建于城郊风景优美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足之用3离宫御苑:建于城郊优美地带或远离都城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的政治中心
·唐长安城:城内有三大宫某某,史称“三大内”,分别为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西内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太极宫并扩建,位于宫城中央;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原则,分为前朝与内庭两部分;苑林区有三个大水池: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
·东内大明宫:唐太宗为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位于宫城东北隅,南部为宫某某(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北部为苑林区
·南内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扩建为兴庆宫,建筑布局呈不规则状
·大内三苑:长安城北建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属于大内御苑
·禁苑(隋大兴苑):包括禁苑、东内苑、西内苑三部分,是唐长安城郊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
·长安的行宫御苑有玉华某某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某某、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仙游宫等,离宫御苑有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等;洛阳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代表有有西苑、上阳某某等
·华清宫:以骊山脚下的温泉著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骊山晚照”作为长安八景之一(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某某、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西苑:隋代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位于洛阳城西侧,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为神都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大体延续汉代以来“一池三山”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设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上阳某某:始建于唐高宗元年,西面紧邻东都苑,建筑密度高,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
·江都宫:位于江都城(今扬州),隋代离宫御苑
·隋唐皇家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建设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2大内御苑紧邻于宫某某的后面或一侧,呈现宫、苑分置的格局3郊外的行宫、离宫御苑大都置于山岳风景优美地带,重视“相地”,保证了避暑、消闲需求,反映了唐人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的高素质与高某某3不少修建于郊野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后改为佛寺,增设佛塔4郊外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选址还从军事角度考虑,如玉华某某、九成宫
2私家园林
·盛唐以后,中国园林已由自然山水园发展为写意山水园,即文人山水园,主要以长安、洛阳两地为盛,可分为城市私园和郊野别墅园
·长安城内大部分居住坊里均有宅园和游某某,叫“山池某某”,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洛阳城内私家园林多以水景取胜,纤丽和清雅两种格调并存,前者如宰相牛僧儒的归仁里宅园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的私家宅园,位于里坊之西北隅(今洛阳南郊),著《池某某》咏之,前宅后园布局,以竹景取胜
·别墅园即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唐代通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叫山亭、水亭、田某某、草堂等
·唐代别墅园分为三种:a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交优美的地带b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c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平泉庄(a):园主人李某某,位于洛阳城南三十里,据《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园林用石品类多,树木花卉数量多,品类丰富、名贵,建“台榭百余所”(书楼、瀑泉亭、流杯亭、西园等)
·浣花溪草堂(a):园主人杜甫,位于成都城西,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庐山草堂(b):园主人白居易,位于庐山选址于云水泉石之胜处,借四周景色,建筑力求朴素自然
·辋川别业(c):园主人王维,位于长安城东南郊终南山谷(今陕西蓝某某),是一座利用天然山谷、湖水、林木而筑的一座自然山水园。《辋川集》中描述了20个景点:孟某某、华某某、文某某、斤竹岭、鹿柴(空山不见人…复照青苔上)、木某某、茱萸l湣⒐衬场⒘俸ぁ⒛蟇灐㈧ズ⒘衬场㈣锛忆⒔鹉衬场啄衬场⒈盬灐⒅窭锕荩XXXXX雷捏蚶?hellip;明月来相照)、辛某某、漆园、椒园
·嵩山别业(c):园主人卢某某,著有《嵩山十志十首》
·文人园林的兴起:唐代文人出生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来经营园林的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哲理、体验注入园林艺术中;社会风尚影响下,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得以进一步提高升华,附上一层文人色彩,于是出现了“文人园林”
3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的世俗化表现1寺观建筑制度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2由于世俗活动的参与,***,环境处理考虑把肃穆宗教与人间愉悦结合,促进了庭园绿化与园林经营3寺观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遍布郊野
·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与荐福寺小雁塔
4其他园林
·中央政府的衙署园林: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小园林
·公共园林:多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的三种情况:1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如乐游某某2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曲江”3街道的绿化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东南隅,秦某某时某某 宜春下苑之故地,隋文帝改为“芙蓉池”,唐玄宗重加疏凿
5全盛期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公共园林已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门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
A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1历史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完成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建筑和园林方面取得成就(如李诫的《营造法式》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功料定额制度)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提高,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园林设计趋向清新、精致、细密,品茗、古玩赏、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中唐以后,诗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明显变化,对山居、田园生活咏颂的作品多起来
2皇家园林
·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前者如后苑、延福宫、艮岳,后者如“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某某、宜春苑(栽培花卉闻名)
·艮岳:宋徽宗宣和四年建成,位于京城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是一座人工山水园,主要特点1筑山:摹拟凤凰山,万岁山居假山山系主位,西边万某某为侧岭,南面寿山居山系的宾位,隔水与万岁山呼应,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山水画论的“先立主宾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2置石: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特置”3理水:形成一套完整水系,几乎包罗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4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某某对象,植物品种丰富5建筑:园林建筑包罗了当时全部的建筑形式,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点景”、“引景”、“观景”、的作用,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6重要意义: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风景山水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含芳园:又称瑞圣园,以栽植竹子而出名
·临安的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后苑;行宫御苑——德寿宫和樱桃园(城外)、集芳园和玉壶园(湖北岸)、聚景园(湖东岸)、屏山园和南园(湖南岸)、延祥园、琼华园(湖中小孤山上)等
3私家园林
·宋人李格非作《*_**》,记述名重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属于宅园性质的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某某、赵韩某某、大子寺园)、单独建置的游某某性质的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都乐园、刘某某、从春园、松岛、水北胡某某、东园、紫金台张某某、吕文某某)、属于以栽培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2处(归仁园、李氏丰仁园)
·《*_**》对19座园林景观特点的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天台花园”,建筑更通透、轻快、活泼;叠山常用英石包裹,即“塑石”技法,姿态丰富,石景分为“壁型”和“峰型”两种大类,更有单块石特置而构成的石某某(佛山梁园群星草堂石某某);理水手法丰富,少数水池为方整几何形式,受西方园林影响;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团锦簇、绿荫葱翠
7成熟后期私家造园趋势
·造园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主导,园内建筑类型、数量增加
·园林与宅邸的关系比宋、明更为密切,一方面宅邸向园林延伸,另一方面宅邸也一定程度上园林化
·园内用石筑山更为普遍,一方面由于苑地小,另一方面与社会上争奇斗富风气有关
·园林植物更加注重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
·宋代开始运用景某某,赋予园林标题的性质,成熟后期园林意境创造方面出现一些矫揉造作现象,造园趋向形式主义
·造园实践经验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概括
8成熟后期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大起大落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
·民间私家园林形成三大地方风格鼎峙局面
·宫廷和民间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倾向明显
·公共园林在上代基础上有长足发展
·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