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五章资料

本文由用户“ief11111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3-22 21:59:1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文学概论第五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文学概论

第一章:诗

诗歌的源流

诗歌类别

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创作

汉许慎《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庙宇。造字本义:祭祀时赞颂神灵和先王。(“寺”本义“官署”,“诗”初指官署言辞。)

Poem 本义 “to make” ,即“制作”。

中国诗歌的源流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XX子·道应训》

鲁迅:“杭育杭育派”

有声无义的韵律,是具有一定音乐节奏形式的声音符号,已具备了诗歌的音乐性特征,但因尚乏实际的思想意义,是诗歌的雏形。

二、诗歌的类别

???可从不同角度划分。

?一 从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划分:?

1、抒情诗:没有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通过直接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歌样式。

?托物言志,即依托某种物象抒发情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借景抒情,即借助眼前景物抒发情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直抒胸臆,即以情感活动为线索,直接抒发情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叙事诗:借助一定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形象塑造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或愿望的一种诗体。

粗线条勾勒人物,主要通过饱含情感的诗句的导引,让读者想象人物。

情节的跳跃性,只是作为抒情线索,其它亦由读者想象完成。

3、散文诗:兼有散文与诗歌特点的一种文体。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人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 《野草·墓碣文 》

二是从体式划分,主要有格律诗、自由诗与歌谣诗三种。

????1、格律诗:

????古体诗相对而言。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其特点是每首句数不拘,音韵亦自由灵活;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是字句及音韵均有着对仗、工整、平仄互对之类严格要求的一种诗体。按其字数与句数的不同,格律诗又有五律、七律、排律、绝句之分。

2、自由诗(白话诗)

??????语言不讲格律,押大致相近的韵,甚至不押韵。诗的段、行、字数也没有固定规格,但很重视节奏感。这样的诗叫自由诗。

3、歌谣诗

??????是对格律诗、自由诗之外的民歌、民谣、儿歌等的总称。特点是语言通俗、口语化、大众化,便于传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此外,还可按内容构成的风格特征,形成了诸如“象征诗”、“朦胧诗”

?三、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人的感情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重在抒情,语言凝练,倚重创造性的感觉与想象,音韵和谐,以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为主导追求的文学样式。

《尚书·虞某某》:“诗言志,歌永言” 。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1、强烈深沉的情感

????凡文学都离不开情感,但小说以人物故事为要,诗则集中抒发情感。诗中也有思想内容,但以情感为要。

小说与叙事诗比:

????小说写人举止细致入微,诗中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给人以欣喜、激动之情,激起想象。

????小说写景物历历在目,诗中则“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最富于主观创造性

???

?凡文学作品都要写到人、生活、景物,但诗着力于主观心灵化的创造,忌写实,更重独特感觉与想象。

有时,一首有意味的诗,就是一种瞬间的独特感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XX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创造性想象:

????情感逻辑进行形象变形的创造,再造出抒情形象。

????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陈某某《XX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通感: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的作用,往往会产生一种超越感官的体验,使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沟通起来,此即通感

孟郊诗中“商气洗声瘦”“钟声云外湿”

忌写实:

“小草上挂着露珠”不是诗,“草儿扶露珠同眠”才是诗。

?

??诗之想象超画, 难以转换为影视画面。 “狂风吹我心,西挂XX树”。

“蓝溪白某某,XX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XX烟雨图》

?2、注重意境的创造

????

????意境:情志与景物的有机结合,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诗人主观情感意绪的完美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的艺术美特征。

诗歌意境创造的要则之一是:情景相生,意与境谐。不论托物言志,还是借境抒情;既令人回味无穷,又使之想象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同时感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某某《沧浪诗话》)。

诗歌意境的要则之二是要“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歌意境的要则之三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的境界,在作品中鲜明真切的表现出来,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作品。

——叶某某《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3 凝练,含蓄和跳跃性

诗歌的抒情性和对意境的营造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征。

4 音乐性

诗是最富有音乐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好的诗歌多数都是声音与形象完美结合的产物。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声音和情绪密切相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某某”。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情绪影响很大,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有力的媒介。音乐家和诗人的情绪都流露于声音节奏,唤起对方情绪,不必假道于某某。

诗歌和音XX是时间艺术,节奏在时间的绵延中最易见出。音乐只用声音,诗用语言,声音也是重要的成分。但其区别在于:音乐只用声音,只有节奏与和谐两个纯形式的成分。诗歌用的声音是语言的声音,必然伴有意义。这是诗歌和音乐一切分别的基本点。

音乐由纯粹声音构成,所唤起的情绪多无对象也没有固定内容,是纯形式化的。而诗歌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因为诗歌用文字的声音,由文字意义托出一个具体情境来。如果把音乐性当成诗歌的唯一追求就失去了诗歌的类型特征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和节奏,即格律。

押韵的作用:

产生延绵回复的感受,韵字出现之后,诗歌语言才又仿佛回到前边的韵上,回到那部分旋律上,形成回旋之势,由于‘旋律’的重现,滞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语言声响的相似性也使人对诗歌节律的感受延长。

节奏是自然现象的基本原则。全同或全异都不能产生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的承续和呼应。寒来暑往,新陈代谢,历史兴替,这是自然的节奏。在人的生理上,节奏也是一种自然需要。呼吸循环都有节奏,生理的节奏又引起心理的节奏,比如注意力的张弛。人们常不知不觉地希望自然的节奏和人自身生理和心理节奏相适应。其内在节奏也随外物的节奏而改变。

艺术返照自然,节奏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歌和音乐的感动性常由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而来。诗歌和音乐常常形成一种节奏模式,变化中有整齐。过于错杂和过于单调的节奏都与身心的自然要求相违背。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才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中国诗的声、顿、韵

四声:平、上、去、入

?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平即平声,其它三声为仄声

??现代汉语阴阳上去,阴阳平声,去入仄声。

清代李汝珍 :“双声者,两字同归一母,叠韵者,两字同归一韵也。”

双声: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比如珍珠,大地、仿佛等。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光芒、 肝胆、轻灵等

四声对汉诗的影响主要在调质方面。调质决定了声音是否和谐。汉语中双声叠韵的词,谐声的词很多,因此,中国诗歌音义很易协调。比如“委婉”和“直率”、“和蔼”和“暴躁”、“柔弱”和“刚强”等发音效果和意义恰好相协调。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唐《元和韵谐》

《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康熙字典》

在诗歌中运用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听颖师弹琴》韩愈

前两句,昵昵,儿,尔、汝以及女、语、汝、怨等诸字,或双声,或叠韵,或双声兼叠韵,读起来十分和谐。各字音都很圆滑轻柔,字音没有一个硬音和爆发音。所以这两句恰能传出儿女私语的情致,切合琴声的轻柔。

后两句情景突变,声韵随之变化。“划”字音来得突兀斩截,韵脚转到开口阳平声,与上句闭口上声韵成强烈对比。开口呼增多,恰能传出猛士的气概。

“顿”也就是停顿,对于中国诗歌的节奏来说是很重要的。

日常说话中就有“顿”的存在,有些停顿是明显的,而有些停顿并不明显。一般说话到某独立意义完成时,可以略停顿。

我到这边来,听听这些人们在讨论什么。

我到-这边来,-听听-这些-人们-在讨论-什么。

说话的顿和读诗的顿有一个重要的分别:说话的顿注重意义上的自然区分。读诗的顿注重声音上的整齐段落,往往在意义上不连属的字在声音上可连属。

涉江采XX,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不可否认,诗歌中总有一个形式化的节奏。但读诗者和作诗者不应完全信任形式化节奏,而应设法使它和自然的语言节奏相近。

中天-月色-好谁-看。

中天-月色好-谁看。

江间-波浪-兼天-涌。

江间-波浪-兼天涌。

诗歌的创作

1 非情到深处不写诗

2 多读好诗,学习诗歌的相关知识

3 生活中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以没有诗意。

主要内容:

一、强烈深沉的情感

二、情景交融的意象/意境

三、凝练含蓄的语言

四、和谐的韵律

诗歌: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是“文学中的文学”。

1.古老:

中国:《诗经》《楚辞》

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古埃及:《亡灵书》

希伯来:《圣经·诗篇》

古希腊:《荷马史诗》

2.特质:

中国:

《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阳货》)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述而》)

《毛诗序》: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yG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

我们的护卫者该怎样接受训练接受教育呢?……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伟大的诗人好象弹着德国传说中有着魔力的瑟琶,能使行刑者为此停刀、打铁匠为此弃锤,学生为此抛书而倾耳谛听:使一切人受同样感情的激荡,其心脏也同样速率的跳动——就是听众和诗人及他们相互间,融合而成一体……政治分割了意大利,而一个伟大诗人的诗歌却将它们联合;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没有德国的存在,而只有普鲁士、只有巴伐利亚,是一个伟大诗人的诗歌使引导德国人感觉到自己是德国人。

黑格尔:

诗是浪漫型艺术最高阶段的代表。

象征性艺术

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绘画 音乐 诗)

荷尔德林:

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一、强烈深沉的情感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类型,具有来自诗人长期生活积淀的深沉浓烈的情感内蕴。

1.从语源学角度来看,诗即志,指向内心的情感与抱负。

《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

诗的古文形式:

杨树达《释诗》:

诗由“言”与“寺”构成,“古文作??,从言,寺声。按志字从心,ㄓ声,寺字亦从ㄓ声。ㄓ、志、寺古音盖无二。……其以ㄓ为志,或以寺为志,音近假借耳。”

闻一多《歌与诗》:

“志字从ㄓ,卜辞ㄓ作 ,从止下一,象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ㄓ本训停止。……志从ㄓ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在心上亦可说是藏在心里。”

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2.中西诗学理论对诗歌抒情特征的强调与重视

中国:

《尚书·尧典》:

诗言志。——开山纲领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情志为一。

西方:

德谟克利特:

不为激情所燃烧,不为一种疯狂一样的东西赋予灵感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诗人。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香菱学诗《红楼梦》第48回: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s殻弧⑷睢⑩住⒈热说囊豢础D阌质且桓黾厦袅胬娜耍挥靡荒甑墓し颍怀畈皇鞘塘耍?rdquo;

二、情景交融的意象/意境

诗歌所抒之情,往往通过意象和意境显现出来。

1.意象

意象:诗歌作品中融汇了创作主体情思意趣的形象。

朱光潜: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论美》

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

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

——《论文学》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

诗……它让想象力获得自由,在一个既定的概念范围之中,在可能表达这概念的无穷无尽的多.杂的形式之中,只选出一个形式,因为这个形式才把这个概念的形象显现联系到许多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的深广思致,因而把自己提升到审美的意象。

2.意境

意境: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形象系统,及由此延伸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意境的构成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两大因素:情(主观情思)与景(客观物境)

一个空间:审美想象的空间

刘禹锡《董氏XX集记》:

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与极浦书》: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XX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朱光潜《诗论》:

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而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香菱学诗: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XX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诗歌意境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

1.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诗歌意境中,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

李白《送孟浩然之XX》: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情中见景式。

这类诗歌意境往往是直抒胸臆式的,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月下独酌》

陆游《示儿》

3.情景并茂式

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f^。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m槨?/p>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l殹?/p>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三、凝练含蓄的语言

由于体裁方面的特点,诗歌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情志,这就形成了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1.形式层面的凝练含蓄:千锤百炼,一字传神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XX,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皮日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袁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一个句子的语言安排,打了60次草稿。

2.内容层面的凝练含蓄:文浅意深,语近指远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嵚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今解:宋国之游子旅居在卫而思念故国之作。

《诗序》: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

四、和谐的韵律

诗歌是通过声音、节奏与押韵来辅助抒情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交流和争鸣的舞台。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罪与罚》第1部拉斯科尼科夫走出租赁小屋向K桥方向走去:

“我想去干那样一件事,却又害怕这些无聊小事!”他想,脸上露出一副奇怪的笑容。“哼……对啊……人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一胆小,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真想知道,人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迈出新的一步,讲出自己的新见解……可是我空话说的太多了。正因为我尽说空话,所以我才什么事也不做。然而,也许,正因为我什么事也不做,所以我才尽说空话。最近这一个月来,我养成了说废话的习惯,一连好多天躺在墙角里,想着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我现在为什么要去那儿呢?我真的能够做那件事情吗?那件事很严肃吗?才不呢!这不过是异想天开,自己给自己寻开心罢了;儿戏。对,也许只是个儿戏!”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小班诗歌表演比赛主持稿
  2. 【必读】小学课外阅读 六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题题库(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3. 《社戏》优秀教案
  4. 林黛玉进贾府课前预习案
  5. 《念奴娇 XX怀古》大学教学设计
  6. 语言教案《妈妈》
  7.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8. 皇帝的新装设计
  9. 大班语言《妈妈》教案与反思
  10. 12.9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11. 刘欣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反思
  12. 诗歌《小白兔过桥》 ——中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13. 大班语言教案:《妈妈》
  14.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设计与反思
  15. 我用画笔画家乡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6. 我的本领大教案
  17.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再别康桥》一课教材地位
  18. 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19.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20.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知识一览表

以上为《文学概论第五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