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公众参与背景下多源流理论如何更好解释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政策议程设置是一个充满模糊性的领域,被称为“刻意的模糊性”。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操作的内在逻辑常常隐含其中,整个政策过程也被比喻为德尔菲神谕的传递过程。然而,公众参与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了“政策黑箱”并破解模糊性,契合了政策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政策议程设置中愈发凸显。然而,要理解公众参与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需要一种全面的理论框架。基于多源流理论模型,本文对既有文献进行挖掘,提出了影响公众参与的五个关键要素,即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价值取向、参与渠道和政府形象。
为了验证这些要素的实质效力,本文采用了多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和个案检验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公众参与的五个要素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等三股源流的流量、流向和水质有着不同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路径。同时,这些要素也构成了源流发生变迁的必要条件。
具体来说,公众参与要素在源流运行中发挥着要素牵引的作用。它们引导着问题源流触发议程设置,使漂浮的意见主张落入“政策原某某”之中,并促使领导重视并开始介入。这样,从“问题—压力—回应”的逻辑轨迹转变为“参与—互识—俱进”。
在公众参与的背景下,三股源流逐渐趋于耦合,从而打开了政策之窗,建立了政策议程,并促使源流图谱发生变迁。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和多源流理论在解释中国政策议程设置中的能力,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尽管本研究对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提供了新的解释和理论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公众参与的其他影响因素,并对多源流理论模型进行更深入的验证和扩展。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在政策议程设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源流理论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五个关键要素,并探讨了它们对源流的影响机制和变迁的必要条件。这些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为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二、多源流理论模型及五个关键要素的提出
A. 多源流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政策议程设置领域,政策操作常常充满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被称为“刻意的模糊性”,隐含着政策操作的内在逻辑。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模型。多源流理论模型是一种综合性理论模型,用于分析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多源流理论模型由三个主要的源流组成,分别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问题源流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公众关注的议题。政策源流是指政策制定者对问题源流的关注和回应,包括制定政策和政策实施的过程。政治源流是指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博弈过程。
B. 五个影响公众参与的关键要素的提出
在多源流理论模型中,公众参与被视为打开“政策黑箱”和破解模糊性的一把钥匙。为了更好地理解公众参与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五个关键要素,即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价值取向、参与渠道和政府形象。
1. 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指公众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关注和参与意愿。参与意识受到个体认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政策议题的认知程度、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了解程度、对公共事务的兴趣程度等。
2. 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指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能力和技能。参与能力包括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表达意见和主张的能力、协商和合作的能力等。公众参与能力的提升对于有效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 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公众对政策议程设置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公众对政策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价值取向可以包括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d, T. A.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y Process: Theories, Concepts, and Models of Public Policy Making. Routledge.
2. Bovaird, T. (2007). Beyond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User and community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5), 846-860.
3. Chen, W.,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公众参与背景下多源流理论如何更好解释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