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

本文由用户“ruanhuibao”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07 11:10:4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公共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综合(公共)基础知识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3

辩证唯物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4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与时空观 4

唯物辩证法 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4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4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

实践 5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6

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6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7

社会发展的动力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

毛泽东思想概论 8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8

新民主主义革命 9

社会主义改造 10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 10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10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0

本质论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

八个明确 12

十四个坚持 12

中共党史 13

中共一大 13

中共二大 13

中共三大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 13

中共四大 13

中共五大 13

XX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13

XX会议 13

XX会议 14

瓦窑堡会议 14

XX会议 14

中共七大 14

七届二中全会 14

中共八大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中共十二大 14

中共十三大 15

邓小XX方谈话 15

中共十四大 15

中共十五大 15

中共十六大 15

中共十七大 15

中共十八大 15

十八届三中全会 15

十八届四中全会 16

十八届五中全会 16

十八届六中全会 16

中共十九大 16

十九届一中全会 16

十九届二中全会 16

十九届三中全会 16

十九届四中全会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本体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一切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2.唯心主义

⑴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强调人的内心的作用,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提倡有神论,强调上帝或者神能创造一切。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概念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1.意识的概念

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⑶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⑶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⑷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重视发挥正确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抑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与时空观

?1.运动与静止

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⑵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⑶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2.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⑴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⑵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②重视量的积累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2.对立统一规律

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⑵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转化,推动事物量变、质变。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⑷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⑸方法论

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即既要看到矛盾同一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对立的一面;“重点论”即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等错误的做法。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

方法论:①坚持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循环论和形而上学;②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因果关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势之问的关系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本质和现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5.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与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

⑴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⑵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⑶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

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方法论

⑴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还要重视认识的指导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

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做到:

⑴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需要理论做指导,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实践。

3.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升性上。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5.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含以下含义: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史观;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属于唯心史观。

⑴唯物史观

①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⑵唯心史观

①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②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③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方法论: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适用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用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不适合时有矛盾、基本适合时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生生不息,万古常某某。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⑴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方法论:要通过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完善,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⑶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革命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革命,即社会革命。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4.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5.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推动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产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萌芽(1921—1927年):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成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初步形成(1927—1935年):土地革命前中期

成就: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

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XX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3.成某某(1935—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成就: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某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4.继续发展(1945—1976年):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成就: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新的成果

著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民主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度一道写入党章;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

十九届一中全会

2017.10,XX

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十九届二中全会

2018.1,XX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2,XX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10,XX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问题,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
  2. 马克思猿题库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4. 哲学文言文诗词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期复习资料
  6. 政治卷练习题
  7. 第1章:配套练习
  8. 马原知识点绪论

以上为《公共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