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高一历史假期作业参考答案

本文由用户“pengpan052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2-07 06:27:5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暑假高一历史假期作业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暑期历史学科第一周限时训练第1次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B

解析:良渚XX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题目要求用考古发现的证据来说明观点,考查证据运用与解释推导的逻辑,要求较高。炭化稻堆积,说明当时大量种植水稻,且有大量富余,但它是私有还是部落共有,无法判断。城市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了当时人们营建聚落的观念,XX遗址建筑规模宏大,水利工程系统规模大,说明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虽然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部族邦国产生的标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墓葬中随葬品出现差异,少数墓葬中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说明当时出现贵族,也能证明财产私有。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2.B

解析:本题以文本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某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郡县制在战国时期产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一后实行的。这三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C

解析:作为诸侯的郑庄公僭越犯上,和周王作战,甚至“射王某某”,这本身就是王室衰微的表现。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直接排除。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需要阅读和理解第一手史料,并与教材的基础知识建立关联。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B

解析:各国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铁农具、牛耕的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使得生产力取得重大进步,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国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表现为诸侯国内部的权力转移。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改革国家赋税征收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展。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因此排除D。

5.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能力和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概括材料信息,并对应教材所学内容,正确选项为B项。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士阶层队伍的扩大。而各诸侯国君出于加强统治和争霸战争的需要,广泛招揽人才。士人游历各国,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7.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吏治清明,为统一提供了组织保障。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各个击破诸侯国,最终完成统一。秦朝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这是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因此要排除。正确答案为A项。这中间涉及“秦国”“秦朝”两个重要概念的时间内涵的理解。

8.A

解析:本题以图示法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图示中呈现的是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任命“三公”加强统治。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9.D

解析: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行政、官制、兵种、舆服制度,还有礼仪、道德风俗、历法、疆域、陵寝等等。汉朝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度等都沿用秦朝的统治办法。但秦朝统治带来的弊端,是汉初统治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法律过于严苛、赋税沉重,导致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因此,汉高祖入XX即“约法三章”。西汉建立后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以恢复经济。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10.B

解析:西汉初年,面临着恢复经济、解除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解除北方匈奴对边境安宁的威胁等问题。王国问题产生是由于西汉建立后,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不断发展,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表面上是“恩泽贵族”,其真实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推恩令”的内容,故应排除。

11.C

解析:材料明确提出了汉朝实行郡县制度的作用,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到解除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分封制、宗法制的沿某某。从战国起官僚制度建立,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打击了血缘贵族特权。秦朝建立郡县制度,皇帝直接任命郡守XX县令,汉朝继续这一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2.B

解析:上计某某度是秦朝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秦朝中央政府据此控制地方人口、垦田、赋役等,有利于劝课农桑,也保证了政府赋役征调。平抑地方物价,是西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令的内容,汉武帝以此增加政府收入。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上计某某度教材没有提及,本题重在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及陌生情境下运用信息的能力。另外需注意,上计某某度并非从秦朝开始建立。战国时期赵、魏等国就已经实行这一制度。秦国也实行上计某某:每年,地方官吏事先把赋税收入的预算写在木“R?rdquo;上,送交朝廷。年终时,地方官吏必须把实际情况(收入、开支、损耗等)向朝廷报告,这就是“上计”。秦国中央政府就通过这种办法考核地方官吏的成绩,掌握各地情况,控制全国的财政收入。

13.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引文,可知当时形成了富裕的人群,这些人通过农业、牧业、矿业、手工业和商业致富,说明当时经济生产的许多部门都得到恢复和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项。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指人们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包括重利轻义或重义轻利。材料直接告诉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义利观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因此排除A项。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富裕人群从事的职业和取得财富的途径,没有说明这些富人是不是豪强地主,也没有涉及是否控制了地方郡县,因此排除D项。

14.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信息处理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现象出现。材料观点极其明确,要力避的现象是固执己见、不包容其他学派,没有涉及独立思考精神的话题。学术派别间出现竞争是正常现象,观点主张要相互借鉴与融合。材料并不是要强调各学派相互竞争,也没有涉及到学术发展的方法与路径。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认识论。因此“独立思考”“鼓励竞争”“格物致知”都与材料中所列观点不吻合。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5.A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并在中央设立官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世卿世禄制度,就已经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传播儒学学说,掌握儒学的人才能入仕为官,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主要不是鼓励思想创和.新个性发展,更不是鼓励百家学术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

16.(1)言之成理即可。提示:注意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紧扣“早期国家”的特点,注意证据运用与自己结论的逻辑关联。如有兴趣进一步探讨,可以查找相关考古材料进行拓展阅读。

(2)措施:按军功授予爵位,以农业为本,鼓励农业生产。

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威胁:诸侯国控制了全国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收取赋税,自己编定法律,在政治、经济、官吏任免和法律制定等方面威胁着汉朝皇帝的统治地位。

解决:汉景帝XX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并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还在地方设置刺史监察郡国,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国家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中华文明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套用某个学术流派的观点或认识方法来认识。早期国家的诞生是考古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2)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道题的古文阅读有些难度,阅读本题提取有效信息要与教材中学到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关联起来,这样就能认识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与发展。解答这类试题,既要提升阅读能力和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更要打牢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这个重要基础,还要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评价变法的历史作用。

(3)题目材料提供了西汉王国为什么建立和汉武帝如何解除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两方面的重要信息。阅读时要准确提取这些信息,并适当概括。认识威胁解除的过程,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央集权”这个核心概念。题目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境界。

17.(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某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某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

(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

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

解析:(1)西周分封制度与商代的内外服制度相比,天子与诸侯的政治文化联系更紧密,诸侯对周某某承担的义务比商代的方国更具体,也用制度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各阶层等级明确规定下来。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权力分配和土地财产分配更具体,确立了周某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度从字面上看是等级和控制区域的“分”,理解时要注意体现其中“合”的内涵:按等级服务于周某某,政治、经济义务联系更紧密等。

(2)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巩固统治,秦朝沿用了战国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很多措施,也开创了很多新的制度和统治策略。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每项措施的内涵,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巩固统治的意义。本题重点考查秦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要求能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国野制度可能较陌生,指西周国家建立时,居住在城邑中的人称为“国”人,居住在“国”之外广大地区的人称为野人。

高一年级暑期历史学科第一周限时训练第2次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C

解析:三国鼎立是一个时间区间,时间跨度从220年魏国建立,到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于316年被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前秦统一北方是4世纪下半叶。只有东晋建立是在317年。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类似这样的考查时间顺序的题目,要求平时学习时多制作时序图,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与因果关系最为重要,不一定要死记时间。

2.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学习时要注意及时总结,特别是老师课堂上讲解各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时,要注意作好笔记,并理解发展特征与重要历史史实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民族在冲突和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答案为D项。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与鉴别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准确提取古文材料的信息,并对比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提炼出共同记载的历史史实,并作出判断。材料是围绕李渊起兵反隋这件事组织在一起的。劝李渊起兵的有好几位,他的秘书并没有记载劝李渊起兵的相关人和事,只记录了李渊得到任命后的反应。对材料进行可信度判断,要找到材料记载的共同之处,既包括亲历事件的人,也包括后世历史学家对事件研究的结论。每个人记录历史都受到所处时间、空间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存在遗漏与失误甚至隐瞒。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证据意识,就是在面对不同信息时,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可轻信更不可盲从。这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B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而采取的统治政策。概括材料信息,内容主要是唐太宗听取臣下的直谏,了解天下的统治情况。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概括古文材料的信息,并与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关联。

5.C

解析:宋朝人尹源对历史的评论中,涉及到“诸侯”,而古代明确存在诸侯的朝代包括西周、东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新拓展疆域的控制,天子的地位是天下共主。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到东周时王室式微,形成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损害了周某某的地位,诸侯并不是“维”而是通过扩充实力进行兼并战争。秦朝和宋朝不存在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的情况。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通过景帝和武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解除了诸侯对政府的威胁,因此也不符合材料意思。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实力不断扩大,不受中央节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朝的统治,这种局面维持了100多年。因此,材料中的“诸侯”其实是指唐朝的“藩镇”。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6.B

解析:秦汉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唐朝继承这一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朝建立中书省,总领行政。明朝设立内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清朝沿用内阁制度,还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专制。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7.D

解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较大。解答本题需要对这个主题的知识进行梳理。西周时期井田制度下,诸侯向周某某上交贡赋,以各地特产作为缴纳的主要物品。北魏时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成年男子可以用绢或布代役,称庸。安史之乱后,唐某某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正确答案为D项。

8.D

解析:《田家》是唐朝诗人王某某(约590—644年)的田园诗,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真淳简朴,描写了诗人隐居时的日常生活。这句诗关键字眼是“织”“锄”,描绘的是典型的小农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准确提取诗句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的信息,解答这道题并不难。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个选项的关键信息商品经济、政策、手工业与诗句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应排除。

9.B

解析: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对世界文明最为突出的贡献首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实用性;还具有构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体现为辩证整体性;科技来源于实践,具有直观经验性,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脱节,科学理论轻实践,技术发明重实用。《九章算术》中的题目与解决实际农业生产相关,《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黄帝内经》《千金方》是医药学著作,能帮助百姓解决身体疾病,但并不能用于直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10.A

解析:试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科举考试两个主要科目三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初试所列目录可以看出注重考查儒家经典,通过考时务策可以看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进士科考五道时务策,明某某只考三道,进士科明显难于明某某。因此答案选A项。

11.D

解析: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变的化为情境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考试成绩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选拔的人才也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排除AB两项。科举制虽然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现象,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参加考试,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世家子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排除C项。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正确答案选D项。

12.A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对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涉及经济史的考查,经常会碰到处理数据图表的题目。由表中数据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正确答案选A项。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地主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排除B项。安史之乱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导致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推行两税法。表中数据只反映了户均占有土地的规模与比例,没有涉及到土地是否来源于政府的均田,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也没有说明这样的土地占有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CD两项。

13.C

解析:本题以北方居民生活习俗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及运用能力。阅读材料概括信息可知:北朝时,北方人嗜好喝奶,嘲笑南方人喝茶。而到唐某某,北XX市中有很多茶铺,居民都经常饮用茶水,并且南方茶叶大量运销北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茶叶运销北方的时间,且只说明了茶叶北销的情况,而没有说明南方人是否喜欢喝奶,因此应排除AB两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时的事情。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南方的生活习俗对北方产生了影响,包括北方人普遍饮茶这一生活现象。故正确答案选C项。

14.C

解析: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到社会对艺术的判断,但皇帝不可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判断与选择。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并不是某个人能决定的,而是当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旨趣决定的,排除A项。王羲之的行书和楷书艺术成就很高且具有开创性,但并不是到达顶点,他的艺术成就得到包括唐太宗在内的许多人的认可。朝代更替可能影响艺术的风格与形式,但艺术的标准与艺术的本质相关,受朝代影响较小,排除BD两项,正确答案选C项。

15.D

解析:这两首诗学生会比较熟悉,回到当时的时代政策背景下理解,更能加深对诗作及作者心情的理解。“下第”“登科”与科举考试录取相关。孟郊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正确答案为D项。

二、材料解析题

16.(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统一和繁盛奠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发展流入了新鲜血液。

(2)唐初,东突厥首领经常带兵南下,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唐朝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到唐太宗时,国力增强,大举反击,东突厥内部分裂。唐朝打败西突厥后,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和历史解释能力,需要全面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明确论述的主题,准确运用史实论述自己的见解。解题时,可以先把自己的观点拟出来,再运用史料进行论述;也可以先把主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按问题的逻辑表述自己的观点。

(2)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它是建立在列强奴役亚非拉人民的基础上,也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随着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侵略的加剧,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新兴独立国家残存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并未因政治独立而消失。在单一经济的条件下,非洲国家生产自己不消费的东西,消费自己不生产的东西,生产力低下,工业生产十分薄弱,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遇到了很多困难。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发展经济两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年中考压缩语段专项训练以及参考答案示例
  2. 数学18周周考试卷答案
  3. 20数学金典卷易卷文科7-12答案-6-11
  4.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5. 神经外科高级考试仿真试题
  6. 九下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7.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
  8. 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9.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参考答案
  10. 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1)答案解析
  11. 法律练习题答案
  12. 2009年一建《机电》真题及答案
  13. 禁毒知识应知应会题库
  14. 20年秋3-6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5. 六年级关联词配套练习及参考答案
  16. 《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及答案
  17. 2020.7五年下语文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XX区)改(1)
  18. 小说导学案 参考答案
  19. 七年级上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指南12.25
  20.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1)

以上为《暑假高一历史假期作业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