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奇妙的静电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班科学课《奇妙的静电》说课稿
资兴三都中心幼儿园 王芳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静电”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如在干燥的日子小朋友之间拉手时被静电电到,梳头发时根根竖起的头发,脱毛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大班的孩子有的已经知道这是静电现象,但是也有很多的疑问: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材料能摩擦起电?如何才能不被电到?
本次活动旨在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并探索哪些物体能摩擦起电,哪些物体不能,从而感受静电的奇妙,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之中。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摩擦起电的实验探究,感受静电的奇妙,享受制造静电的快乐。
2.尝试记录,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在操作和实验中发现用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的方法摩擦后可以产生静电。
3.初步感知摩擦引起的静电现象,发现有的物体(如塑料)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吸起纸屑等轻巧的物体,有的不能。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的重点是在操作和实验中发现有的物体摩擦后可以产生静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的物体;
难点是发现用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的方法摩擦后,可以产生静电,并拓展认知经验。
二、说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生活中的静电》的提供,让孩子了解、收获更多关于生活中的静电以及静电的利用、危害、预防等,进一步拓展孩子对静电的认识。
2.合适的材料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这些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加引发幼儿产生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为了让孩子有更多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我给每个孩子都提供了适宜的操作材料:塑料直尺、铅笔、吸管、金属筷子、水彩笔、碎纸片若干,小盘子每组一个,小气球若干、记录表、音乐、黑板两块。
三、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孩子的多元发展提供保证。结合设计意图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欣赏魔术,导入活动,引起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2.尝试操作,探索魔术的秘密。
3.再次尝试,进一步探索魔术的秘密。
4.游戏:贴气球,迁移经验。
5.观看课件,拓展认知,了解生活中的静电。
(一)欣赏魔术,导入活动,引起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运用了直观法,以魔术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兴趣的同时也产生疑问:为什么塑料纸没有掉下去?这样的设计更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二)尝试操作,探索魔术的秘密。
这个环节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环节。首先幼儿通过猜测魔术是怎么变的来扩展思路,感知摩擦的重点动作;并及时鼓励、支持幼儿动手操作:用摩擦后的直尺吸小纸片,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通过交流和梳理头脑中的信息,他们明晰了将小纸片跳起来的原因和方法。
(三)再次尝试,进一步探索魔术的秘密。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一个难点,教师提供材料,让孩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尝试对铅笔、水彩笔、金属筷子以及吸管的操作,探索发现什么样的物体能摩擦起电,什么物体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体验中获得了丰富具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共同的归纳和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
(五)观看课件,拓展认知,了解生活中的静电。
课件的演示是对幼儿认知经验的扩展,通过回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利用、危害以及如何预防,丰富孩子对静电的各种认知,进一步感知静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为主,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有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中,孩子通过动手实验、记录实验信息、表达交流、经验拓展,激发孩子仔细观察、主动操作和积极思考。在游戏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合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奇妙的静电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