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CPA1-9章主观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二章 存货
A 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3%。A 公司按单项存货、按年计提跌价准备。2×21 年 1 月 1 日,乙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 10 万元,丙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 180 万元。2×21 年因销售丙产品而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130 万元。对其他存货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21 年 12 月 31 日,A 公司存货有关资料如下:
(1)甲产品库存 300 台,单位成本为 15 万元,甲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 18 万元,预计平均运杂费等销售税费为每台 1 万元,相关甲产品未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
(2)乙产品库存 500 台,单位成本为 4.5 万元,乙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 4.5 万元。A 公司已经与长期客户 M 企业签订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在 2×22 年 2 月 10 日向该企业销售乙产品 300 台,合同价格为每台 4.8 万元。向长期客户销售的乙产品平均运杂费等销售税费为每台 0.3 万元;向其他客户销售的乙产品平均运杂费等销售税费为每台 0.4 万元。
(3)丙产品库存 1 000 台,单位成本为 2.55 万元,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 3 万元,预计平均运杂费等销售税费为每台 0.3 万元。库存丙产品未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
(4)丁原材料 400 公斤,单位成本为 2.25 万元,丁原材料的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公斤 1.2 万元。A 公 司拟将其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现有丁原材料可用于生产 400 台丙产品,预计加工成丙产品还需每台投入成本 0.38 万元。使用这部分丁原材料所生产的丙产品未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
(5)戊配件 100 公斤,每公斤配件的成本为 12 万元,市场价格为 10 万元。A 公司拟将其全部用于生产戊产品,该批配件可用于加工 80 件戊产品,估计加工成产成品每件尚需投入 17 万元。戊产品在 2×21年 12 月 31 日的市场价格为每件 28.7 万元,估计销售戊产品过程中每件将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1.2万元。使用这部分戊配件所加工的戊产品未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
(6)A 公司***签订一份己产品的不可撤销销售合同,约定在 2×22 年 2 月底以每件 0.9 万元的价格***销售 300 件己产品,如果违约应支付违约金 120 万元。己产品直接对外出售的市场价格为每件 1.2 万元。2×21 年 12 月 31 日,A 公司已经生产出己产品 300 件并验收入库,每件成本 1.2 万元,总额为 360 万元。假定 A 公司销售己产品不发生销售费用。
要求:
(1)分别计算 A 公司各项存货 2×21 年 12 月 31 日应计提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并分别说明各项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
(2)分别编制各项存货 2×21 年 12 月 31 日应计提或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相关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
(1)分别计算 A 公司各项存货 2×21 年 12 月 31 日应计提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并分别说明各项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
①甲产品:
可变现净值=300×(18-1)=5 100(万元);成本=300×15=4 500(万元)。
成本<可变现净值,甲产品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甲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4 500(万元)。
②乙产品:
签订合同部分 300 台。
可变现净值=300×(4.8-0.3)=1 350(万元);成本=300×4.5=1 350(万元)。
签订合同部分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未签订合同部分 200 台。
可变现净值=200×(4.5-0.4)=820(万元);成本=200×4.5=900(万元);
未签订合同部分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900-820-10=70(万元);
乙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1 350+820=2 170(万元)。
③丙产品:
可变现净值=1 000×(3-0.3)=2 700(万元);
产品成本=1 000×2.55=2 550(万元);
成本<可变现净值,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同时需要将原有存货跌价准备余额 50 万元(180-130)转回。
丙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2 550(万元)。
④丁原材料:
因为丁原材料是为了生产丙产品而持有的,所以应以丙产品的价格为基础计算其可变现净值。
用库存丁原材料生产的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400×(3-0.3)=1 080(万元);
用库存丁原材料生产的丙产品的成本=400×2.25+400×0.38=1 052(万元);
所以,用库存丁原材料生产的丙产品没有发生减值。因此,丁原材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2.25 ×400=900(万元)。
⑤戊配件:
因为戊配件是用于生产戊产品的,所以应先计算戊产品是否减值。
戊产品可变现净值=80×(28.7-1.2)=2 200(万元);
戊产品成本=100×12+80×17=2 560(万元);
戊产品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戊配件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戊配件可变现净值=80×(28.7-17-1.2)=840(万元);
戊配件成本=100×12=1 200(万元);
戊配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 200-840=360(万元);
戊配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840(万元)。
⑥己产品: (或有事项知识点,未学到的可以先不看)
由于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执行合同损失=360-0.9×300=90(万元),不执行合同损失=120+(1.2-1.2)×300=120(万元),因为执行合同损失较小,所以,应选择执行合同。由于合同存在标的资产,判断存货发生减值,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90 万元。
己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金额=0.9×300=270(万元)。
(2)分别编制各项存货 2×21 年 12 月 31 日应计提或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相关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70
贷:存货跌价准备——乙产品 70
借:存货跌价准备——丙产品 50
贷:资产减值损失 50
借:资产减值损失 360
贷:存货跌价准备——戊配件 360
借:资产减值损失 90
贷:存货跌价准备——己产品 90
第三章 固定资产
甲公司为一家***,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土地使用权及其不动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 9%,机器设备及存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3%,商标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6%。甲公司 2×20 年至 2×22 年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业务资料如下:
(1)2×20 年 12 月 1 日,甲公司***签订资产置换合同,资料如下:
甲公司换出商标权 X 和设备 Y,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①商标权 X 的原价为 4000 万元,已累计摊销 2800 万元。其在 2×20 年 12 月 1 日的不含税公允价值为 2000 万元,含税公允价值为 2120 万元。
②设备 Y 的原价为 14000 万元,已累计折旧 9800 万元。其在 2×20 年 12 月 1 日的不含税公允价值为5000 万元,含税公允价值为 5650 万元。
乙公司换出一宗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该土地上的厂房以及厂房内一条生产线,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①土地使用权不含税公允价值为 3600 万元,含税公允价值为 3924 万元,剩余使用年限为 30 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摊销,预计净残值为 0。
②厂房不含税公允价值为 1400 万元,含税公允价值为 1526 万元,剩余使用年限为 20 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 0。
③生产线不含税公允价值为 2000 万元,含税公允价值为 2260 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 5 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 0。 、
甲公司收***支付的银行存款 60 万元。
2×20 年 12 月 14 日,***办理完毕相关法律手续,各自取得各自换入的资产及相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公司为换入生产线发生保险费 3.4 万元,已以银行存款支付;换入的生产线立即投入改扩建工程;甲公司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厂房仍沿用原来的使用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预计净残值。
(2)2×20 年 12 月 14 日,甲公司开始以出包方式对该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银行存款支付不含税工程款项 575 万元,并收到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额为 51.75 万元。改扩建过程中拆除了一台不再需要的旧设备,其账面价值为 203.4 万元,无转让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批准计入损益。
2×20 年 12 月 31 日,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已于当日投入使用。改扩建后,该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变为 6 年,预计净残值为 23 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3)2×21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在对该生产线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存在减值迹象。在减值测试过程中,甲公司预计该生产线在未来 4 年内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200 万元、300 万元、400 万元、600 万元,预计第 5 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该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 400 万元;假定按照 5%的折现率和相应期间的时间价值系数计算该生产线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合适的;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 1500 万元。已知,复利现值系数如下:(P/F,5%,1)=0.9524;
(P/F,5%,2)=0.9070;(P/F,5%,3)=0.8638;(P/F,5%,4)=0.8227;(P/F,5%,5)=0.7835。
(4)2×22 年 1 月 1 日,该生产线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25.12 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22 年 6 月 30 日,甲公司再次采用出包方式对该生产线进行改良。当日,该生产线停止使用,开始进行改良。在改良过程中,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工程总价款 243.88 万元(不考虑增值税)。2×22 年 8 月 20 日,改良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并于当日投入使用,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 8 年,预计净残值为 20 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22 年 12 月 31 日,该生产线未发生减值。
不考虑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要求:
(1)根据资料(1),分别计***在 2×20 年 12 月 14 日换出商标权 X 和设备 Y 对损益的影响金额,并编*** 2×20 年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换出商标权 X 对损益的影响金额=2000-(4000-2800)=800(万元);换出设备 Y 对损益的影响金额=5000-(14000-9800)=800(万元)。甲公司 2×20 年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4200
累计折旧 9800
贷:固定资产 14000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3600
固定资产——厂房 1400
在建工程——生产线 (2000+3.4)2003.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600×9%+1400×9%+2000×13%)710
累计摊销 2800
银行存款 (60-3.4)56.6
贷:无形资产——商标权 X 4000
固定资产清理 4200
资产处置损益 (2000-1200+5000-4200)1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6%+5000×13%)770
(2)根据资料(1)、(2),编***在 2×20 年对生产线进行改扩建的相关会计分录,计算上述土地使用权、厂房和生产线在 2×20 年 12 月 31 日、2×21 年 12 月 31 日的账面价值。
『正确答案』①甲公司 2×20 年生产线进行改扩建的相关会计分录:
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相关支出:
借:在建工程 5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75
贷:银行存款 626.75
借:营业外支出 203.4
贷:在建工程 203.4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线 2375
贷:在建工程 (2003.4+575-203.4)2375
②2×20 年 12 月 31 日:
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3600-3600/30×1/12=3590(万元);厂房的账面价值=1400(万元);
生产线的账面价值=2375(万元)。
③2×21 年 12 月 31 日:
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3600-3600/30×1/12-3600/30=3470(万元);
厂房的账面价值=1400-1400/20=1330(万元);
生产线的账面价值=2375-(2375-23)/6=1983(万元)。
(3)根据资料(3),计*** 2×21 年 12 月 31 日该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计算 2×21 年 12 月 31 日该生产线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
①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200×0.9524+300×0.9070+400×0.8638+600× 0.8227+400×0.7835=1615.12(万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1500(万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大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所以,该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为 1615.12 万元。
②该生产线应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1983-1615.12=367.88(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367.8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67.88
(4)根据资料(4),计*** 2×22 年度该生产线改良前计提的折旧额;编制 2×22 年 6 月 30 日该生产线转入改良时的会计分录;计算 2×22 年 8 月 20 日改良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该生产线的成本;计算该生产线在 2×22 年改良后至 2×22 年年末应计提的折旧额。
『正确答案』
①2×22 年改良前计提的折旧额=(1615.12-25.12)/5×1/2=159(万元);
②改良时结转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分录:
借:在建工程 1456.12
累计折旧 [(2375-23)/6+159]55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67.88
贷:固定资产 2375
③改良完工后生产线的成本=1456.12+243.88=1700(万元);
④在 2×22 年改良后至 2×22 年年末应计提的折旧额=(1700-20)/8×4/12=70(万元)。
第四章 无形资产
甲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关无形资产的资料如下:
(1)2×21 年 1 月 2 日,甲公司***购买一项 ERP,由***资金周转比较紧张,经***协商,双方同意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款项。合同规定,该项 ERP 总计 6000 万元,首期款项 1000 万元,于 2×21 年 1 月 2 日支付,其余款项在 2×21 年年末至 2×25 年年末的 5 年内平均支付,每年的付款日期为当年 12 月 31 日。该 ERP 在购入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假定折现率为 10%。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采用直线法摊销,预计净残值为 0。(P/A,10%,5)=3.7908。2×21 年 1 月 2 日、2×21 年 12 月 31 日分别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均为 1000 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均为 60 万元,款项已经支付。
(2)2×22 年 1 月 2 日,甲公司***签订 ERP 转让协议,甲公司出售该项 ERP,转让价款为 5500
万元。2×22 年 1 月 5 日,甲公司办妥相关资产转移手续并收***支付的款项 5830 万元(含增值税
330 万元)。同日,甲公司***办理完成了 ERP 转让手续。
要求:
(1)根据资料(1),编*** 2×21 年 1 月 2 日、12 月 31 日的会计分录;计算 2×21 年 12 月31 日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
(2)根据资料(2),编制 2×22 年 1 月 2 ***出售 ERP 的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
(1)根据资料(1),编*** 2×21 年 1 月 2 日、12 月 31 日的会计分录;计算 2×21 年 12 月31 日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
购买价款的现值=1000+1000×(P/A,10%,5)=1000+1000×3.7908=4790.8(万元)。2×21 年 1 月 2 日:
借:无形资产 4790.8
未确认融资费用 1209.2
贷:长期应付款 (1000×6)6000
借:长期应付款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0
贷:银行存款 1060
2×21 年 12 月 31 日:
借:财务费用 [(5000-1209.2)×10%]379.0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79.08
借:长期应付款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0
贷:银行存款 1060
借:管理费用 (4790.8/10)479.08
贷:累计摊销 479.08
2×21 年 12 月 31 日长期应付款账面价值=(5000-1000)-(1209.2-379.08)=3169.88(万元)。
(2)根据资料(2),编制 2×22 年 1 月 2 ***出售 ERP 的会计分录。
2×22 年 1 月 2 日处置 ERP 时:
借:银行存款 5830
累计摊销 479.08
贷:无形资产 4790.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30
资产处置损益 1188.28
投资性房地产
A 公司属于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9%。该公司有关房产和地产的业务资料如下:
(1)2×20 年 3 月,A 公司董事会作出书面决议,准备外购两宗土地使用权,其中一宗土地使用权拟用于建造 A 写字楼,建成后将对外出租;另外一宗土地使用权拟用于建造 B 办公楼,建成后将用***行政办公。2×20 年 5 月 1 日,A 公司以出让方式购入上述土地使用权,其中拟用于建造 A 写字楼的土地使用权的不含税购买价款为 10000 万元,拟用于建造 B 办公楼的土地使用权的不含税购买价款为 24000 万元。两者的预计使用年限均为 50 年,A 公司购入两者时均取得了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额合计为3060 万元。A 公司在购入当月即委托某***开始在上述土地上分别建造 A 写字楼和 B 办公楼。
(2)2×20 年 12 月末,用于建造 A 写字楼的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为 15000 万元,在建的 A 写字楼的公允价值无法合理确定。
(3)2×21 年 6 月,A 写字楼和 B 办公楼即将完工,A 公司***签订经营租赁合同,将 A 写字楼整体租赁***使用,租赁期开始日为该写字楼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
2×21 年 6 月 1 日,A 公司以银行存款向***支付 A 写字楼不含税的建造成本 5000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权利而导致的预期支付的追加金额,即相当于 1200 天(400×3)的休假工资 72 万元(1200×0.06),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72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72
2×21 年 12 月 31 日,320 名职工享受了 13 天休假,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57.6
贷:银行存款 (320×3×0.06)57.6
80 名职工只享受了 10 天假期,上年未享受的权利应作废,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14.4
贷:管理费用 (80×3×0.06)14.4
(2)根据资料(2)假定二,编*** 2×20 年相关会计分录。
2×20 年 12 月 31 日应当预计由于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休假权利而导致的全部金额,即相当于 32000天(8000×4)的休假工资 1920 万元(32000×0.06),会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 (7400×4×0.06)1776
管理费用 (500×4×0.06)120
在建工程 (100×4×0.06)24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1920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CPA1-9章主观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