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 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第二,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
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备注与修改
一、故事导入新课
1.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XX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这时,将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
2.学生汇报:用水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随着老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瓶子满了,如果老师继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所以,我们说:水可以占据空间”
4.(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5.学生汇报:有,空气
6.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1.演示讲解实验过程, 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由。
2.师: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你来试一试!学生活动
3.师:说一说,你的纸湿没湿?为什么?
生:纸没湿,因为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师:如果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什么现象?松开手以后呢?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会湿。
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学生活动
6.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湿了。
7.师:为什么?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说明空气比水轻,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
8.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活动概念。]
五、运用与拓展
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出示课件)你还知道压缩空气有哪些用途吗?
[设计意图:把“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知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看各种充气拱门、车胎打气,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
书
设
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
学
反
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