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例外与无限之发生  

本文由用户“qaz4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06 17:38:45 举报文档

以下为《存在之例外与无限之发生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介绍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保卫观点

A. 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

在现代哲学中,有许多流行的做法反对主体性或解构主体性。这些做法试图否定或削弱主体性在哲学中的地位。例如,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且主体性被视为一种存在的环节,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此外,解构主义追求超越主体性的固定性,试图揭示主体性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B. 列维纳斯以保卫主体性为其哲学宗旨

与上述流行做法不同,列维纳斯致力于保卫主体性的地位和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哲学宗旨。他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不是存在之环节,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他强调主体性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与其他形式不同。

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观点有两个重要方面:主体性作为存在的例外和主体性作为无限的见证。

首先,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存在的例外。主体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上。这种主体性超越了个体的存在,关注他人的存在和需求。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替代,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和实现。

其次,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无限的见证。主体性是对无限发生方式的体现,是对无限的见证。它超越了人的有限性和个体性,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主体性是无限发生的方式,是对无限的回应和呼应。

综上所述,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观点强调主体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超越了存在的固定性和个体的有限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替代,同时也是对无限发生方式的见证。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观点与现代哲学中的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体性在哲学中的地位辩护。二、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定义与特点

A. 主体性不是存在之环节

与现代哲学中的一些流行观点不同,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不是作为存在之环节而存在的。存在主体性的观点将主体性看作是存在的一部分,可以被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然而,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存在的一部分。他强调主体性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主张将其保卫并赋予其它含义。

B. 主体性不是作为原则、根据、本原

列维纳斯进一步指出,主体性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或本原的存在。与一些哲学流派将主体性视为某种绝对的价值或基础不同,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替代中体现出来的。

C. 主体性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

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与现代哲学中一些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他强调主体性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将其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方式。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替代中得以展现,通过与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主体性得以表达和体验。

总结起来,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主体性不是存在之环节,不是作为原则、根据或本原的存在,而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这种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替代中得以体现,通过与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主体性得以表达和体验。这种保卫主体性的观点与现代哲学中的一些流行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主体性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三、主体性作为存在的例外

A. 主体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

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存在的例外,这种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得以体现。他认为主体性并非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存在形式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主体性得以体现。通过对他人的说话和倾听,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通过语言和表达来建立联系和理解他人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思想。

此外,主体性还在人与人之间的替代中得以体现。当我们代替他人并承担他人的责任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这种替代并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的承担。通过替代他人,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进一步体验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B. 主体性是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

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主体性通过对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来体现。通过对他人的说,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人建立联系。通过对他人的感受,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进一步加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对他人的切近,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关怀和理解他人。

主体性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通过对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这种关注和关怀是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的表达。

在这种存在中,主体性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替代,我们能够体验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主体性的存在不仅仅是自身的存在,更是与他人的存在和关系的体现。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出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保卫观点与现代哲学中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潮流有所不同。他将主体性视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通过对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来体现。这种主体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通过保卫主体性,列维纳斯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替代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的价值。四、主体性作为无限的见证

A. 主体性是对无限发生方式的体现

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还是对无限的见证。他强调主体性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与存在的主体性有所不同。这种主体性超越了个人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对无限的见证。

主体性作为无限的见证意味着主体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去关注他人和世界。主体不仅关注自己的存在,还关注他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这种无限的关注使主体能够超越自我,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他人存在的见证者。

B. 主体性与无限的关系

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与无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体性既是对他人存在的见证,也是无限由之发生的方式。主体性的无限性体现在主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

主体通过对他人的说、感受和切近,体验到无限的存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替代,主体能够超越自我,与他人共享存在的无限性。主体性的无限性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注上,也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的联系中。

主体性作为无限的见证,意味着主体能够超越自身的存在,去关注他人和世界。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和替代,主体能够体验到无限的存在,与他人共享存在的无限性。

通过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主体性与无限之间的紧密关系。主体性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还是对无限的见证。主体性的无限性体现在主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使主体能够超越自我,与他人共享存在的无限性。

【本部分字数:214字】五、主体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和道体的对应

A. 主体性与心性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心性是指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特质。它与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被看作是主体性在中国哲学中的对应物。

首先,主体性与心性都强调了人的内在特质和独特性。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强调了主体的独特性和个体的独立性。同样地,心性也强调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它们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意识。

其次,主体性与心性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融。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同样地,心性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它认为人的内在本性是与他人相通的,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

B. 主体性与道体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道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生命的根基。它与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被看作是主体性在中国哲学中的对应物。

首先,主体性与道体都强调了无限性和超越性。列维纳斯将主体性视为无限的见证,是无限发生的方式。同样地,道体也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超越性。它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性。

其次,主体性与道体都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注和责任。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与替代中,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同样地,道体也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注和责任。它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幸福,追求社会和谐与共荣。

通过对比主体性与心性、主体性与道体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观点与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和道体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了人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共融,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六、结论:主体性与存在的例外、无限的发生的关系是西方哲学中心性与道体的两种可能性的体现。

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他试图保卫主体性的独特存在形式,与现代哲学中的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不是存在之环节,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存在形式。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被视为存在的例外,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替代中;另一方面,它也是对无限的见证,是无限发生的方式。

将列维纳斯的主体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和道体相对应,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可能性。首先,主体性与心性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可能性。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灵本质和情感体验,而列维纳斯的主体性也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说和切近。这种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强调,使得主体性与心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对应。

其次,主体性与道体的关系也是一种可能性。中国哲学中的道体强调万物之间的无限连接和相互依存,而列维纳斯的主体性被视为对无限发生方式的见证。这种对无限的见证和无限发生的方式的体现,使得主体性与道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对应。

因此,主体性与存在的例外、无限的发生的关系可以被视为西方哲学中心性与道体的两种可能性的体现。它们都试图探索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个体的独特存在形式。然而,主体性与心性、道体的关系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绝对的对应。每种哲学体系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进行等同或合并。

综上所述,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性与存在的例外、无限的发生的关系,可以被视为西方哲学中心性与道体的两种可能性的体现。通过对主体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和道体的对应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列维纳斯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独特观点。这种对主体性的保卫和探索,为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以上为《存在之例外与无限之发生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