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

本文由用户“mandyi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13 12:08:39 举报文档

以下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主要有单一主体供给型、多主体供给型、复合供给型三种。单一主体供给型是指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全部承担或者由学校自筹,并严禁向学生收费。多主体供给型包括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型和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分担、社会资助型。复合供给型包括从经济条件、城乡差别和课后服务基本类型三个角度进行划分。

在单一主体供给型中,政府全部承担型是指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负责全额承担,学校自筹型是指学校通过自身渠道筹集经费来支持课后服务,严禁向学生收费。这种供给模式能够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减轻家长的负担,但可能需要政府投入较大的资金。

多主体供给型中,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型是指政府通过补助学校、学校通过提供场地和设施支持课后服务,家长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分担部分费用。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分担、社会资助型是在前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资助,社会资助可以来自企业、社会组织等。这种供给模式充分发挥了多方力量的作用,提高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复合供给型根据经济条件、城乡差别和课后服务基本类型进行划分。从经济条件来看,有经济条件的地区由政府单一供给,无经济条件的地区由多主体分担。从城乡差别来看,城市地区采用多主体供给,农村地区采取政府单一供给。从课后服务基本类型来看,基本托管服务费用由政府单一供给,个性化服务费用由多主体供给。这种供给模式考虑了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地区的课后服务需求。

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确定主要受政府对课后服务基本属性的认知、政府财政状况、城乡地域差别、课后服务的基本类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本省实际财政状况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稳定和充沛地供给课后服务经费,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课后服务费用减免力度。二、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影响因素

A. 政府对课后服务基本属性的认知

政府对课后服务的基本属性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确定。如果政府认为课后服务是一项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公益事业,那么就会倾向于采取政府全额承担的供给模式。相反,如果政府认为课后服务是家庭的职责,那么就会倾向于采取多主体供给模式。

B. 政府财政状况

政府财政状况是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政府财政充足,那么可以选择政府全额承担的供给模式。但如果政府财政紧张,就需要考虑其他主体的参与,如学校、家长或社会资助。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主体供给模式可以有效分担经费压力。

C. 城乡地域差别

城乡地域差别是影响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学校和家长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可以承担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因此多主体供给模式更为适合。而在农村地区,学校和家长的经济条件较为有限,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更能确保农村地区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D. 课后服务的基本类型

课后服务的基本类型也会对供给模式产生影响。如果课后服务主要是提供基本托管服务,如安全监管、学习辅导等,那么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更为适合。但如果课后服务还包括个性化服务,如兴趣培养、特长发展等,就需要多主体供给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E.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是确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政府应加大对其课后服务费用的减免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课后服务的机会。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适当分担一部分课后服务费用,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综上所述,政府对课后服务基本属性的认知、政府财政状况、城乡地域差别、课后服务的基本类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确定产生影响。在制定供给模式时,应实事求是,根据本省实际财政状况制定供给模式;求同存异,始终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多元配合,确保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追求公平,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费用减免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三、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的建议

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并确保其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基于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A. 实事求是,根据本省实际财政状况制定供给模式

在确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时,应充分考虑本省的实际财政状况。政府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确保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具体而言,政府可以根据财政收入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划定课后服务经费的来源和分配比例,确保经费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

B. 求同存异,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

在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时,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资助机构可以共同参与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各方根据自身能力和责任分担经费,形成多主体供给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确保政府补助充足、学校支持到位、家长分担合理,并积极引导社会资助机构参与提供资金支持。

C. 多元配合,确保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

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需要建立多元配合的机制。政府应加强与学校、家长和社会资助机构的合作,形成共同筹措经费的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和家长提供资金支持,并与社会资助机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财政监管,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D. 追求公平,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费用减免力度

在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时,要追求公平,特别是要关注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课后服务费用减免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学生相同的课后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等方式,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以上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