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本文由用户“420有你乐乐”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02 12:49: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某某》: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某某》《国闻报》。其中《时某某》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

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