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_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记忆孔子、老子思想;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概念解析】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争鸣是各学派相互辩难,争相发表关于政治、社会和宇宙万物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时空坐标】
【学习过程】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诸侯纷争,政局动荡;兼并战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自学任务1:结合课本春秋、战国形势图,了解春秋战国的纷争兼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变化的表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自学任务2:结合课本内容,指出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自学任务3: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措施
作用
影响
政治
什伍连坐,推行县制,长官由君主任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社会其他方面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课堂重点突破1: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诸子百家
自学任务4: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掌握诸子百家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利益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某某
课堂重点突破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试着总结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必背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以及各自的作用、影响?
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派别及主张、意义?
【以考代练】限时10分钟,每题3分,共27分。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某某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某某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某某(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9.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_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