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说讲稿 克与千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克与千克
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经验是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本课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能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掌握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使每个学生真正能够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师的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2.学生的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每人一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盐、课前学生调查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课前称自己的体重。
三、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知识状况及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的开始我先以激趣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跑步吗?如果今天我们来举行一场比赛,让你们背上一样东西跑,一桶油和一袋盐,任选一样,你选什么,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要想准确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就必须学习一些质量单位。(引出课题)课前让学生已调查了常见德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学生会说克、千克、斤、公斤、两等,以此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同时介绍克和千克的字母表示形式。
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学有价值的数学。同时激趣谈话的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二)注重应用,探究新知。
1、组建克的概念。
感受1克质量。
1克有多重呢?(课件展示:1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然后通过通过称量说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就是1克。在学生知道了一个2分硬币重1克后让每个学生把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轻轻的抛一抛,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把感受上升为语言描述出来,这时很多同学会说:1克感觉很轻;好像没感觉一样;放在手上一点也不累等等。
然后让学生以2分硬币作为标准,找一找自己的学具盒中重1克的物品。学生会说:一个药片、2个蚕豆、一粒扣子等。
那么在我们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2、面向全体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重在体验,课堂当中我突破教材的框架,减轻用秤测量的份量,重点让学生来感受,并且是有目的地感受。
因为日常生活中不会随时有测量工具有手上,因此帮助学生准确建立一些重量的参照标准,如自己的体重、书包的重量等。作为日常估重的依据。发展他们合理估算的能力,显得由为重要。
总之,我在本节课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出。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说讲稿 克与千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