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3.1分子和原子教案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初三教材前两个单元都是直观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三单元是学生化学上第一次接触微观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所以这一个课题要建立好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区分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掌握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1【导入】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课前准备)一朵已经喷洒过无色酚酞溶液的晾干的白色纸花,课上用水润湿,取一定量的浓氨水放在小烧杯里,把纸花放在烧杯中,并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看到白色纸花慢慢变红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就跟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分子和原子有直接联系,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进入今天的课堂。
活动2【讲授】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
[PPT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某某、边看、边某某,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3【活动】分子原子的性质
[演示]实验3-1 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 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点:
[分析] 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1.67×1021))。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活动5【讲授】总结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3.1分子和原子教案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