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本文由用户“wanglijian198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3-02 17:57:03 举报文档

以下为《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单元导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素养目标】

1.了解词语的“家族”,了解新词,更加有效地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

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3.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有效积累词汇,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丰富词语积累

环节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1.了解“语素、字、词”的概念和关系

①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无意义的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语言”“吩咐”“人”等语素都各有一定意义,都是不能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②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例如“马某某。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

③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词或语素的意义。

④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几十个。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学生活动一:比较下面的四组语言单位,判断哪些属于语素,哪些属于单纯词或者合成词并说明理由。

(一)天、地、人、牛、马、走、吃、大、红、一、二

(二)秋千、蜘蛛、流连、徜徉、荒唐、玫瑰、蝙蝠、囫囵、妯娌

(三)葡萄、扑克、幽默、法西斯、阿斯匹林、布尔什维克

(四)牙齿、短语、胖子、提高、船只、胆怯、伤心

明确 第(一)组中的11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第(二)组中的9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只有把两者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第(三)组中的6个单位都是从外语中音译过来的。和第(二)组一样,拆分后它们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它们有的虽然由多个音节组成,但仍然只是一个语素。以上三组的语素都能自由运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这类词叫作单纯词。

第(四)组7个语言单位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有意义的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这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合成词。

学生活动二:在成语中有一类构成属于“反义”成语,如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等,请再写出一些此类成语。

明确 (示例)舍生忘死 贪生怕死 醉生梦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环节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1.了解“熟语”的概念及分类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成语 内涵: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惯用语 内涵: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歇后语 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学生活动一:请把以下成语根据不同的来源分类。

一丘之貉 投笔从戎 囫囵吞枣 一日三秋 退避三舍 水落石出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 XX风雨 知名之士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下笔成章 

XX学步 抱薪救火 咄咄怪事 门可罗雀 胸有成竹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笑千金 一鸣惊人 更上一层楼  近水楼台 一日之长

明确  1.历史事实:投笔从戎 退避三舍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

2.前人故事:抱薪救火 门可罗雀 胸有成竹 XX风雨

3.寓言传说:画蛇添足 XX学步 掩耳盗铃 囫囵吞枣

4.古人原句:一笑千金 咄咄怪事 下笔成章 一鸣惊人 水落石出 更上一层楼

5.截用或改变古人语句:近水楼台 知名之士 一日之长 一丘之貉 一日三秋

6.谚语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下乌鸦一般黑

学生活动二:歇后语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炒了的虾米——红人(仁)。请从课外再分别找出五例。

明确 (1)逻辑推理式: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②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③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④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⑤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2)谐音式:①凑鸡毛——壮胆(装掸)子 ②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③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④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⑤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环节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了解新词的含义及类型。

内涵:新词语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新创造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则还包括固有词汇产生的新义,语言学家往往将其称作“新义”,并与新词并列。新词语一般是指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产生了新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分类: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博客”“作秀”等。

学生活动一:整理2018年度热词。思考这些热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热词与时代的联系。

明确 提示: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宪法修正案、命运共同体、进博会、贸易摩擦、锦鲤、板门店宣言、立德树人、“一箭双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是:锦鲤、杠精、skr、佛系、确认过眼神、官宣、C位、土味情话、皮一下、燃烧我的卡路里。

学生活动二:分组整理近几年的网络新词语,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谈谈你对网络新词语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如今网络语言的盛行,是当今经济社会日渐发达、文化生活环境日益宽松的反映。从宏观上说,对于这些网络语言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干预,社会历史会成为网络语言最为公正有效的筛选者。

观点二:由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不是规范的汉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规范语言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也方便了青少年变相使用粗俗语言,从而导致不雅之风盛行。可见,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第二模块: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1.了解“一词多义”的具体内涵

内涵: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①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②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③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学生活动一: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借助网络,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素”

明确 ①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②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纪”就是“白色丝五条”。

③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白”“空”的意义,《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闲饭”。

④“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XX子·本经》:“其事素而不饰。”

学生活动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本义及其比喻义,并尝试造句。

①风浪: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艰险的遭遇。

造句: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②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造句: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③风起云涌:本义为:大风起来,乌云涌现。 比喻义为: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造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学生活动三:理解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例1 :绝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学》)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自XX至XX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例2 :信

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学而》)

②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XX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世说新语·雅量》)

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⑥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学生活动四: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

明确 示例:兵

① 名词,兵器。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XX。(《过秦论》)

② 名词,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XX诗》)

③ 名词,军事,兵法。 如: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秦策二》)

④ 名词,战争,战乱。 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XX慢》)

⑤ 动词,侵略。 如: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⑥ 动词,伤害,杀伤。 如:左右欲兵之。(《史记? 伯夷列传》)

⑦ 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分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执一半,以便对证。如: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环节二: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XX”(《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③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④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⑤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学生活动一:请查阅资料,分析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并分别举出实例。

①交通

古义:勾结。 举例:《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举例:交通发达的城市。

②爪牙

古义:国家的猛将、帝王在军事上的勇猛助手,褒义词。 举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今义:坏人的帮凶、走狗,贬义词。 举例:他其实也不过是乱世权贵的爪牙。

③锻炼

古义:除“冶金”之义外,还有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贬义词。

举例:《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今义: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觉悟、增强能力。

举例:锻炼身体。

学生活动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百读不厌 ②爱莫能助 ③奔走相告 ④久假不归 

⑤文不加点 ⑥吊民伐罪 ⑦登高自卑 ⑧具体而微 ⑨形容枯槁

明确 ①厌,古义为满足,今义为讨厌、厌恶。

②爱,古义为同情、怜惜,今义为喜爱。

③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④假,古义为借,今义为假期或不真。

⑤点,古义为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今义为标点。

⑥吊,古义为慰问,今义为凭吊。

⑦自卑,古义为从低处,今义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

⑧具体,古义为各部分已大体具备,今义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

⑨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为描述。

第三模块: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环节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掌握辨析词义的几个角度

由于语素的不同,词语在词义上会出现差异。辨析词语差异可以从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和词语的搭配等角度入手。

词语的适用对象

有些词语虽然词义相近,但适用对象却截然不同。如“学习”只适用于好的方面;而“借鉴”既可以用于经验也可以用于教训。“鱼龙混杂”只适用于人,“鱼目混珠”只适用于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以免误用。

词义的侧重点

词义的侧重点是指词语在语义上的侧重。有些词语虽然表达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由于组成词语的语素不同,在词义的侧重上就会存在差异。如“简洁”侧重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Up唆;“简捷”侧重简便、快捷,直截了当。“另眼相看”侧重横向上与其他事物比较;“刮目相看”侧重纵向上与过去比较。实际表达中究竟哪个更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

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指的是词语在表达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却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准确”指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程度较轻;“精确”指极准确,非常正确,程度较重。“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程度较轻;“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程度较重。

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是指词语由于本身含义存在差异及人们的使用习惯不同,有的词语经常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有的则不能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从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用法。

学生活动一:鉴赏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处。

例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明确 ① 原稿中的“背脊”是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范围大。“脊梁”则指脊柱,部位清晰。“按住脊梁”比“按住背脊”更准确,更易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形。

② 原稿中的“后身”是身体的后半部分。“后窍”指肛门。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

③ 原稿中的“一股”用于水流、气流、道路等。如《西游记》第一回:“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此处是写斑蝥的动作,所以要用“一阵”。

例2: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明确 “排”摆成行列的意思,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一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

学生活动二:根据下列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并写出选词理由。

1.我国政府制定了保障残疾人____的相应政策条例和规定。(A.权益 B.权力)

明确 A “权益”指合法的不容侵犯的权利。“权力”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2.他没有听清我的话,____了我的意思。(A.曲解 B.误解)

明确 B 由于没有听清话,不会造成“曲解”,只会造成“误解”。

3.张教授把祖辈___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A.流传 B.留传)

明确 B“流传”是“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的意思,“留传”是“遗留给后代”的意思。

4.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它____了各国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互了解和理解。(A.沟通 B.勾通)

明确 A “沟通”和“勾通”,同音词,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局对进步作家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特务暴行的强烈谴责。

环节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1.了解“语体色彩”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一:指出下列句子语体色彩运用是否恰当,并作出修改。

①(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就任你挑上一本了。

明确 不恰当,口语和书面语混杂。可改为: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可任选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一本。

②“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明确 不恰当,“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

③小赵指着李大爷菜摊上的黄瓜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明确 不恰当,对菜农应用口语。“多少人民币1千克”改为“多少钱1斤”。

第四模块:链接高考

(详见PPT)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广东电力》论文模板2019版
  2. 企业复工生产申请书
  3. 单位员工谈心谈话记录
  4. 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廉政承诺书
  5.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6. 附件4.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申请表
  7. 西部研发基地非入驻机构人员通行申请单(1)
  8. -学年教研片调整通知(定稿)
  9. 专项审计报告模板
  10. 数学线上教学测试
  11. 小学第五单元 复习知识点
  12. 住宅使用说明书
  13. 《乡下人家》评课稿
  14. 2019年资产年报操作手册
  15. 表06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表填表说明
  16. 附件1:单位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
  17. 业务员工作相关事项
  18. 青年防疫专题征文
  19. 疫情企业复工方案
  20. 景阳冈教案设计

以上为《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