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劳动-我成长-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劳动,我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设计理念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参照,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背景分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每个劳动者的美好追求,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青少年参与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必须增加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我校现在正推广劳动教育。由于学生的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一个“被服务者”的位置,直接参与劳动的机会很少。因此,转换角色,以“服务者”的身份体验劳动生活,能有效对提高学生劳动认知和劳动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经过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都有过不同的劳动经历和劳动体验,具备良好的劳动执行能力,能理解不同劳动者的工作特质,能通过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劳动活动,体会劳动的价值。
活动目标
1.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规划。
2. 懂得美好生活都是所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会一些专业劳动技能,帮助劳动者减轻负担。
4. 尝试通过新技术改进或设计劳动工具,帮助劳动者改善劳动环境。
活动重点:参加劳动实践,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活动难点:专业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设计意图: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的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我制定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活动目标。】
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 活动启动(1周,其中授课2课时):选题、活动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 活动实施(2周,其中授课4课时):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 成果展评(1周,其中授课2课时):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 活动启动
主题生成
(1)话题导入
通过“我的一天”小视频,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总结一天的生活中受到的劳动服务,引发学生的思考,探讨劳动者对生活的影响,促生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想法。
激活思维
第一步,从学生感受最深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妈妈的一天”、“老师的工作”,“食物从哪里来?”等,引导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问题,探讨不同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特质。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效用等方面提出问题,并整理出问题表。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趣味性等几个方面对问题表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整理,从而形成值得研究的小主题(以下列三个预设主题为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打造温馨小家。
我是小小老师。
小嫩芽的生长。
方案设计
(1)小组组合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进行小组组合(4-6人一组),选出组长,确定组名,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进行任务分工。
(2)制定方案
小组根据确定的小主题,结合对不同劳动主题的知识,整理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探究和讨论,确定小组研究任务,制定活动方案,填写小组活动计划表:
小组活动计划表
组名
组长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时间和地点
成员及分工
活动内容步骤
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备注
【设计意图:从学生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下、客观性和公正性。】
活动特点
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形成活动主题,设计可操作的活动方案。以家庭和社会资源为依托,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教育功能。
本次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的跨学科教学,与美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融合,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
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整理、分析资料,使用3D打印、创客设计等新技术开展创新设计,利用“美篇”、视频制作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体现了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我劳动-我成长-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