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论练习题

本文由用户“susewx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8-05 16:16:03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刑法学总论练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刑法学总论练习题

刑法概说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这种解释属于(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二、多项选择是题

1、以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 )。

A.港澳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

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作出的特别规定

3、《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一规定属于( )

A.历史解释 B.文理解释 C.立法解释 D.司法解释

三、判断题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

3、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4、狭义刑法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5、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属于有权解释。( )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中废除了类推,这标志着我国刑法坚持了(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不株连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立场

2、我国刑法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这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

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不株连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3、下列诸原则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是( )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

二、多项选择是题

1、我国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则有( )。

A、 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三、判断题

1、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

2、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

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体现了(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遍管辖原

3、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体现了(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4、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 A、 属人原则 B、保护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 D、属地原则

二、多项选择是题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

A、时间效力 B、对地域的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 追诉时效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领域内”包括( )。

A、领陆和领水 B、领空 C、我国的船舶、飞机内 D、我国驻外使领馆内

4、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有以下情况的,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B. 犯罪的外国人年龄在18岁以下的

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 D. 国际条约未对此行为作规定的

三、判断题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2、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公民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

3、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我国刑法。( )

四、案例分析题

被告人奥格雷,男,33岁,前苏联人,飞机副驾驶员。

某年12月19日,被告人奥格雷与机长阿布拉米扬等机组人员,驾驶47845号安─24型民航客机,执行航班飞行任务。飞行中,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后舱出现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幼驾驶仪,持刀威胁驾驶飞机的机长说:“老实点,不然我杀死你。”机长被迫改变飞机航向,飞越中国领空,当日XX时间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农田某某。

问: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处理?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 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

2、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而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代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

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

3、青年乙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 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下列诸特征中,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C.主观恶性 D.应受惩罚性

二、判断题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句但书规定,是指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

2、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3、犯罪构成包含着一系列要件内容。这些要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行为人主观方面特征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反映行为人客观方面特征的客观要件。( )

4、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应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 )

5、刑事违法性就是指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 )

6、应受惩罚性是指所有犯罪都必须受到刑罚处罚。( )

三、问答题

1、简述犯罪概念的特征。

2、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有何区别?

第五章犯罪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直接客体是:( )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

2、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 D.抢劫罪

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4、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 D.抢劫罪

5、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原因在于(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 犯罪的手段不同

二、多项选择是题

1、

三、判断题

1、犯罪对象是指被犯罪行为侵害的、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所不可缺少的。( )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 )

4、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

四、问答题

1、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时间 D、犯罪地点

2、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 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 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是题

1、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  )。

A、危害行为  B、犯罪的时间  C、犯罪地点 D、犯罪方法

2、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C、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D、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3、构成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前提条件是(    )。

A、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 B、行为人有能力履行 

C、不履行义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造成严重危害结果 

4、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件有( )。

A、危害行为 B、犯罪时间 C、犯罪地点 D、犯罪手段

5、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人在睡梦中的行为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强制下的行为

6、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的义务来源于( )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7、危害结果是( )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判断题

1、行为人负有一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 )

2、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

3、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实际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 )

第七章犯罪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2、已满14周某某不满16周某某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A、抢劫 B、贩卖毒品 C、绑架 D、投毒

3、下列 哪些行为人完全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

A、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B、醉酒的人

C、完全不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D、尚未完全尚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4、已满14周某某不满16周某某的人,实施(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杀人罪和盗窃罪 B、绑架罪和抢夺罪 C、诈骗罪和失火罪 D、杀人罪和抢劫罪

5、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6、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太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乙某,造成乙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某的行为( )

A.因为不满16周某某,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意外事件

C. 没有因果关系         D.构成交通肇事罪

7、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人

C. 所以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 意识和意志能力

9、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0、甲在13周某某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某某是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某某时有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18周某某时又盗窃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其计算盗窃数额应为( )

A.15500元 B.13500元 C.10500元 D.5000元

二、多项选择是题

1、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 )。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犯罪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指依法成***、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

D.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

三、判断题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

2、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 )

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等其精神恢复正常的时候,再追究刑事责任。( )

4、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等其精神恢复正常的时候,再追究刑事责任。( )

5、已满14周某某不满16周某某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 )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

A、客体的错误 B、对象的错误 C、工具的错误 D、因果关系的错误

3、甲误以为把乙杀死,扬长而去。后乙被他人救活。这是甲的( )。

A、行为的差误  B、手段的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

4、甲某承包一鱼塘,晚上经常有人偷鱼,甲某为防贼,晚上就在鱼塘周围扯上电线,白天收起来。农民乙早起下地干活,路过甲的鱼塘,触电死亡。甲的行为( )

A.属于直接故意          B. 属于间接故意

C.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5、甲某(男)平日喜欢邻居2岁的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从刑法理论上看,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6、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饿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7、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的学校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杀死学校领导,后来在情急之中吴某误把张三当做学校领导杀死,该犯的犯罪主观方面应属( )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的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 D.特定时空条件的错误

二、多项选择是题

1、行为人在法律认识错误包括( )。

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量刑上的误解 D、因果关系的错误

2、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罪过有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B.罪过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而不能以行为前或行为后的为准

C.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不认为是犯罪

D. 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主观罪过形式

三、判断题

1、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

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

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任何犯罪成立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

4、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 )

5、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 )

四、问答题

1、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2、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

1、被告人洪某,男,1982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21日,洪某见一女孩(10岁)在塘边放牛,洪某强要牵牛玩水。女孩未理,即刻骑上牛背回家。洪某某,用手中锄柄赶牛某某,欲使女孩受惊,发泄不满。不料牛入深水后,女孩惊慌落水。洪见状颇为得意,后见女孩沉没,急忙下水营救未果,女孩被溺死。

问:(1)洪某的行为与女孩被溺死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洪某表现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根据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分析洪某应否承担刑事责任?

第九章正当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防卫过当是指(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2、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这是因为( )

A.正当防卫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B.正当防卫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C.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D.正当防卫行为主观上出于防卫的意图

3、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A.殴打行为 B.诽谤行为 C.诬告陷害行为 D.贪污行为

4、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这是因为( )

A.正当防卫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 B.正当防卫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C.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D.正当防卫行为主观上出于防卫的意图

5、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列哪一种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从( )开始计算

A.犯罪预备之日 B.犯罪之日

C.犯罪行为有连续状态的,自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D.犯罪结果发生之日

三、案例分析题

马锋系荣宁市钢厂业务员,已婚,有一女3岁。马锋因工作经常出差,在XX市联系业务时,与一饭店服务员刘娟互有好感。马峰荒称自己未婚,于1993年7月利用空白介绍信填写虚假内容与刘登记结婚。一年后刘娟生一子。久之,马峰之妻潘某某有所觉察,多次询问均被马峰否认。马峰恐夜长多梦,即生害妻之心。1997年月某日,潘某某之友送给她两瓶雀巢咖啡,潘某某每晚必冲饮一杯,说喝了提神。遇客来访,潘某某亦以咖啡待客。 潘某某之友知潘某某如此喜爱咖啡,又送其两瓶,马峰即在又送来的两瓶咖啡中放入氰化舞,以毒死妻子,且认为可以免除对自己的怀疑。1998年1月20日,潘某某的父母从外地来探望女儿一家。潘某某在饭后即充了两杯咖啡,让父母饮用,造成其父母死亡。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

(1)马峰的重婚行为是否以超过追诉时效?为什么?

(2)刘娟的重婚行为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3)潘某某误将父母毒死的行为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就《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2. XX《教育学》部分考试大纲
  3.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4. qPCR引物设计原则
  5. 刑法有哪些简介
  6. 浅谈“四位一体”中“十六字”教学原则的体会
  7. 期权术语解释
  8. 常见成语解释辨析
  9.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期末总复习题(一)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1. 集团接待管理制度
  12. 向阳花课堂建设探索修改意见
  13. 读正义论有感

以上为《刑法学总论练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