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本文由用户“smile^%^%sk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05 10:34:31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节知识容量大,授课时为避免面面俱到,力求做到“一本两注意”:“一本”是指陶瓷作为工艺美术品的本质特征,即实用与审美相统一,“两注意”是指注意“两多两少”:1.瓷器多讲,陶器少讲;2.欣赏方法(造型、装饰、色彩、工艺特色)多讲,专业知识少讲。在陶器部分,师生共同欣赏分析,在瓷器部分,引领学生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名品的工艺特色,并建立以造型装饰、色彩、工艺特点为模式的正确的欣赏方法。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富于美感。通过多媒体手段合理安排学生的欣赏,分析讨论和教师的讲授、辅导活动结合,营造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互动式、趣味性全方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新颖独特的欣赏情境。

内容分析

(一)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他们刚刚升入高中,对美术作品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这是一个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学习美术鉴赏方法,逐步培养其探索精神以及民族审美意识。使之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鉴赏美术作品,促进思想品德修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特色和美感体验各不相同,此课题教材知识容量大,图片和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基本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编排顺序,逻辑性较强,选择的图例也比较具有代表性。只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大。

设计亮点

本节课采用了两个“结合”:一、陶瓷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有两个部分:1.瓷器讲解唐代青瓷与唐诗,宋代瓷器与宋词,元代瓷器与元曲,使最能代表中国的瓷器与古诗词相映成辉。2.与学生探讨陶瓷的纹样、文字、色彩如何体现传统文化,这部分讲得深一点,能够进行知识拓展。二、陶瓷故事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美育的课堂也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具体有两处设计:1.介绍清代雍正年间的“粉彩八桃蝙蝠纹瓶”这件国宝回归的故事;(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原来准备讲课本上那件乾隆年间的粉彩玉壶春瓶)2.介绍台湾水里蛇窑烧制的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千禧双口瓶”和江苏宜兴龙窑“千年之烧”的两岸情牵一线的巧合。(这个故事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写入教案)

现场实录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一片金黄的叶片掀开季节的窗帘,窗外的大自然也洋溢着浓浓的秋意,这种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美术课上同样可以得到。今天这节课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的源头。中国古代陶瓷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它留下了哪些传祺的故事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导入简洁。此课为在演播室录制的国家级参评课,录像是在一个演播室。演播室有一模拟窗户,画了窗外金黄色的树叶。教师由此引入对秋叶的赞美,很自然地由自然美导入艺术美]

三、讲授新课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了解精彩纷呈的陶瓷艺术。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首先了解一下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课堂内容目录)陶瓷工艺是陶瓷工艺和陶瓷艺术的总称,无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先有陶后有瓷,那么陶瓷的神秘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将掀起它的盖头来。瓷器工艺是由陶器工艺发展而成,那么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有怎样的区别呢?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教你一招——辨明陶瓷。如何欣赏陶瓷作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教你从造型、装饰和色彩三个方面去总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陶瓷名品。

(课件出示陶瓷代表作品)[开门见山列出本节课目录,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性增强了。其中运用了民歌中趣味生动的语言“掀起盖头来”,使课堂出现了轻松活泼的气氛,也创设了悬念,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的欲望。说起陶与瓷的差别,又用了“教你一招”这样稍带调侃、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好的,课堂目录先介绍到这儿。接下来与同学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要到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刚刚开始陶器制作。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同学们,陶器到底是由谁发明的呢?你知道吗?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了解呢?

学生:上网浏览。

教师:很好,生动的学习法。还可以怎么做?

学生:还可以查某某。

教师:还可以——

学生:问老师。

教师:对,可以问老师。那老师还不知道呢,还该问谁呢?该问一下考古工作者或者该去拜读一下古老的传说。相传陶瓷的祖师爷有一个非常现代的名字叫罗明。但是在古书当中又有这样一段话,是文言文:“神农耕而得陶,舜陶得于水。”意思是神农在耕地时发明了陶器,而舜发明陶器是在治水的时候,那么现在有几位陶器的发明人了?

学生:三位。

教师:还好,古代没有什么专利产品之争,要不然真得法庭上见了。

[语言俏皮幽默,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不详尽的记载,使陶器的发明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那么我们首先走进神秘的陶器工艺。(课件展示范例《白某某 》)根据烧制工艺的不同,陶瓷可分为白某某、彩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的品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件《白某某鬻》,大家感觉像什么?

学生1:像酒壶。 学生2:还像长颈鹿。

教师:其实这件器物就相当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水壶。水壶有什么功能?

教师:那么这件器物,原始人将它造得如此标新立异,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吗?

教师:肯定不是!那就得研究一下了。首先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明,这件器物有几条腿?

教师:三足器比两足器更加——

学生:稳定。

教师:古代有个成语叫——

学生:三足鼎立。

教师:那我们再从美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件器物为三条腿。如果老师给这件器物再加两条腿,或三条腿,或五条等等,感觉——是不是像《蜘蛛侠2》里头的章鱼博士了?就有点儿恐怖了! [一般教师都有体会:初登讲台的时候,虽然在教学艺术上还不成熟,甚至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也欠缺很多,但是却能和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与学生在很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接近,心与心的交流比较容易吧!这里,年轻的万教师运用了学生都很熟悉的影片形象作比喻,又一次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更加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这样的三足器看上去似乎更加简洁,更加美观。同时这个器物上还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在哪儿呢?

教师:在这里(鼠标指盖子部分)。这是这个器物的盖子。这个盖子是不是跟今天的器物盖子不大一样呢?它有个高度,还有几个支撑点,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可以使什么顺利地出来?

学生:水蒸气。

教师:那么它还有什么作用?从卫生角度来说——

学生:可以防止灰尘。

教师:还可以防止——秋天有非常多的小飞虫,上面的盖子可以防止小飞虫进入水壶了。陶器携带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大量信息,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件陶器,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课件展示《鱼纹彩陶某某》图片)

教师:现在出示的是一件什么纹样的陶某某呢?

学生:鱼纹。

教师:鱼纹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学生:捕鱼业。

教师:为什么呢?因为民以食为天。那我们再来看这条鱼是怎样绘制的?大家看一下,这条鱼有着圆圆的什么?

学生:眼睛。

教师:而且还张着什么?

学生:大嘴巴。

教师:露着什么?尖利的牙齿,上唇微微地往上翘,仿佛在干什么呀?学生:吃东西。

[这几个问答作为交流推进似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课堂提问就稍显肤浅。课堂提问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一问,学生齐答,不假思索,看似热闹,实则空洞;也有教师习惯性地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成了口头禅,发问不少,却没什么实际意义。本节课中有少部分提问的设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教师:吃什么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那同学们肯定在想,是不是吃人鱼呢?或者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咱们就不研究了,在这件器物上有三条一模一样的鱼,如果我把这件器物拿在手里把它转起来,同学们会看到什么景象呢?

学生:头尾相接。

教师:对,像是三条鱼在向前游动。具有非常浓厚的绘画意趣。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作品,我们再来看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彩陶在装饰纹样上有怎样的变化。

(出示《彩陶瓮》图例)

教师:如果说前期是以具象为主,那么后期变得怎样了?

学生:抽象。

教师:抽象到了怎么样?这是什么呢?

学生:圈儿。

教师:这是什么?

学生:线。[《彩陶瓮》器形饱满凝重,口小,肩腹圆鼓丰满、稳重大方。尖底,腹部中间有双耳,绘涡形纹,直线居多。这里对此作品的介绍过于简单了些。仅仅说明了装饰纹样的变化,没有提及用途和造型特征]

教师:抽象到了造型最基本的元素了。所以说它说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什么的变化?

学生:审美。

教师:对,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习俗的一种变迁。我们再来看一下陶器中的

(出示《黑陶蛋壳杯》图片,见图1一1)

教师:这是一件黑陶什么杯?

学生:蛋壳杯。(图片上有名称)

教师:为什么叫蛋壳杯呢?

学生1:薄。

学生2:光滑。

教师:它的造型是不是圆圆的特别像蛋壳呀?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件黑陶蛋壳杯它的周

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薄不薄呀?而且这还不是老师所见过的最薄的蛋壳杯。最薄的一只

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它的周身最薄处不足0.2毫米。其制作工艺是非常令人惊叹的。同学们想一想,当时的原始人为什么把陶器制作得这样薄呢?它肯定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的浪漫爱情故事片,叫做《人鬼情未了》,其中表现了一个陶器工艺家使用了一个转盘不停地转,所以就把这个陶胚拉得很长就变薄了。其实当时在制作蛋壳杯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了。[因为本节课将重点放在了瓷器的讲解上,所以没有对陶器制作作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语言的简单描述,借电影中的情节帮助学生形成了对蛋壳杯的感性认识]

陶器成就并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审美观念。对陶器,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看一个表格,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课件展示表格)

陶 器

瓷 器



用 料

易熔粘土

瓷土



釉

不上釉或低温釉

高温琉璃釉



温 度

不超过1000°C

1200°C以上高温



质 地

太直粗松,不上釉,有一定的吸水性

胎质紧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小



 教师:这里讲一个专业词汇“釉”。它指用长石和石英等矿物质原料或化工原料进行配置,研磨成浆,施于陶器表面,经过一定的温度就形成了一层无色或者有色的琉璃质的薄层。现在老师问一下,釉对陶瓷器有什么作用? (展示实物)大家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光泽。

教师:摸起来呢?

学生:光滑。

教师: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防水。

教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例子。我知道有一种壶叫“出汗壶”,就是只要倒进热水后就像人出汗一样渗出水珠。这是因为它的表面没有施这层什么呢?

学生:釉。[这里教师可能会给学生一种误解——认为“出汗壶”是一种失败的产品。其实出汗壶正是发挥了陶器不上釉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产品]

教师:釉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刚才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现在我给同学们几件陶器和瓷器,同学们研究一下,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分辨陶器和瓷器呢? (出示陶器、瓷器实物)请同学们传看一下,也可以讨论。如果找不出来老师就教你一招。回想一下刚才讲过的表格,除了外观上看之外还可以怎么样? (学生传看陶瓷器,有的忍不住轻轻敲打)[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日益增长,现代人早巳不满足于仅从视觉上观赏艺术品。近距离地接触艺术品或体验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人预言21世纪的美术馆应该是这样的:观众不仅可以被动地接受艺术品所传达的信息,还可以作为主体参加实际的创作活动,以此来亲身体验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和过程,从而超越视觉

性、知识性的鉴赏,达到体验性的鉴赏。美术课堂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优势。这里教师让学生传看作品,学生就会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听觉,进一步地感知作品,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稍有不足的是:因为是参赛课,需长途跋涉,所以教师拿来的作品太少(仅两件)。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以多带几件这样的实物或提前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大家共同用陶瓷作

品将教室布置一下,不但能营造课堂情境,还能在辨别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辨识能力]

教师:现在同学们告诉我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呢?

教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敲。你敲的时候声音有什么差别吗?(教师敲击瓷器)瓷器敲击时比较——

学生:清脆!

教师:对!有同学说我在家饿了敲碗的时候就特别清脆。那陶器呢?(教师敲击陶器)陶器听起来——

学生:发闷。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的什么不同呢?

学生:材质。

教师:对了,材质不同。陶器是用黄泥巴烧制的,瓷器是用瓷土烧制的,而且烧制温度比较高,胎质比较紧实,敲起来声音肯定是比较清脆的。这样同学们在购买陶瓷器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分辨了。但我想提醒同学们,在购买的时候千万别给人家挨个儿敲,有的陶瓷器比较珍贵,万一给人家敲碎了咱们得买一堆碎片回家了。但真买碎片回家怎么办呢?老师可以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可以用一个像框把它粘起来挂起来,也是一种残缺的美! [虽然陶

瓷碎片粘到像框还要注意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这里在授课过程中更注意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毕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一句“残缺的美”会化解学生心头的阴翳,暗含了生活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教师:刚才同学们教了我一招了,下面我们该漫步历史长河,去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瓷名晶了!如何去欣赏瓷器之美呢?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古瓷就像一位淡定的君子,又像一位文静的佳人,讲述着泥土的故事与火焰的传祺”。听着有点悬,是吗?今天教给同学们该如何欣赏瓷器之美。

原始瓷器是在商周时期开始萌芽,到了距今1800余年的东汉中晚期发展成为真正的瓷器。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青瓷。以下我们就按照历史长河的发展去欣赏不同时期的瓷器名品。如何欣赏瓷器之美除了刚才说到的比较“悬”的方法外,老师教同学们一种欣赏方法,请看大屏幕,(出示图例)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件器物的造型,然后关注它的装饰。接下来要看它外在的——

学生:色彩。[从造型、胎质和色彩等要素出发慢慢进入陶瓷世界,最后总结出工艺特色,思路逻辑性强、结构明确,学生会对不同时期的陶瓷有大体的了解。当然,对众多的陶瓷艺术风格,不可能在一节课上作很深入的了解,能找到代表不同时代特色的作品就够了]

教师:最后可以总结出它的工艺特点了。当然每个人欣赏的角度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你尽可能使用自己的方法来欣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瓷器是最早出现的青瓷了。(出示图例:《青瓷覆莲小罐》)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件《覆莲小罐》大家看它在屏幕上很大,实际上却只有11厘米高。大家用手比划一下,有多高? (学生都用手比量)[这里加入的“学生用手比量”的小细节让学生动了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此作品的直观感受,加深了印象]

教师:而且它的口颈部分是15厘米。也就是一件小到可以放在手心里面去把玩的瓷器。虽然小,但工艺师是草草装饰的吗?

(学生摇头)

教师:请看它有浮雕、莲瓣等装饰,使之呈现出简朴优美、晶莹明澈的工艺特色。所以可以说最早出现的瓷器带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好,接下来继续往下看:到了隋代出现了白瓷。白瓷的出现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现在大屏幕上出现的器物造型非常奇怪,它的名字叫《龙柄双腹瓶》。请同学们看一下词条“连体双腹,为隋代所独有”。因为这种连体双腹造型的成型技巧很复杂,后来随着陶瓷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像这样做起来很复杂的器形就慢慢被淘汰掉了。隋代以后到了什么朝代?

学生:唐朝。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这件器物像一件本土的器物吗?

教师:好像颇有异域风情。其实它是一件本土器物,但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能不能猜出来是受了哪种外来因素的影响?

学生1:波斯。

学生2:印度。

教师:看来是西域的!其实正确答案就是波斯。波斯是指今天的哪儿?

学生:伊朗。

教师:其实陶瓷器自从汉代就开始出口了。有哪两条路可以出口呢?

学生:丝绸之路。

教师:对!还有一条路——我们山东的外围是茫茫大海,海上之路也是可以出口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瓷器名字叫《青釉风手壶》。它是盛什么用的?

教师:怎么看出来是盛酒的?这么肯定吗?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我捏着这儿拿下,这儿就分开了。而且鼓腹、窄颈是防止什么往外飘呀? (做上旋的手势)

学生:酒香。

教师:而且这件器物上好几个地方都告诉我们是一件盛酒的酒器。在哪儿呢?

学生:瓶身。

教师:这里是雕纹的,葡萄藤下有人在饮酒。还有吗?

学生:瓶盖。

教师:很好!瓶盖的哪儿呢? (鼠标指向凤凰的眼)这只眼好像不大有精神是不是?感觉好像做得不大,而是微微眯着,仿佛怎么了?

教师:哦,这只凤已经喝醉了酒。还有一个地方在哪儿呢?

学生:提手。

教师:就是壶的柄。柄是龙形,它将口伸到壶口,好像是看到凤喝醉了,龙也想喝点儿,对不对?唐代的瓷器是非常美丽的,所以诗人写了优美的诗词。我们来读一下好吗?

学生:(学生看大屏幕朗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教师:“千峰”指的就是制瓷业在这段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这句诗的理解似乎不太准确。按照这句话的意思,“千峰”似指瓷窑的“发展”数量多,其实在诗中“千峰翠色”,是写工艺巧夺天工,描绘出窑的陶瓷色彩柔和晶莹像峰峦叠翠的样子。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句子,但是既然引用,就应该讲得准确,否则会误导学生]

唐代除了发展了青瓷之外,还制造了绚丽夺目的——

学生:唐三彩。

教师:对,唐三彩。(出示图例《三彩骆驼俑》)下面有个问题要问大家,唐三彩是用哪三种颜色绘制的?

学生:红、黄、黑……青、绿……(教师边听边用手指数数)

教师:这么多种颜色?那怎么叫“唐三彩”呢? (学生表现出疑惑的神态)

其实呀,唐三彩是指以黄、绿、白某某为主,红、黄、紫等颜色为辅绘制的一种瓷器。而且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非常美。[此处巧妙地运用了“错问”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个“陷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还若再提及“三”在古代是表示“多”的意思,是“虚”数而不是“实”数就更完美了]唐代以后到了宋代

教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节奏把握得很好。教师的语言逻辑性强,生动、亲切,不拖泥带水,语言表达能力强,教态大方,动作优雅,很像一名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悬疑,如用“掀起盖头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用“唐三彩是哪三彩”的错问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动力。注意突出人文学科的课程特色,体现在将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作了联系。如用了很多古诗词,使课不仅仅停留于把玩一件陶瓷,而是把陶瓷艺术提升到一个文化层面,有效地落实了情感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几个小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好地体现了美术学科的新课标精神。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活动太少,与老师的互动不足,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足;其次,创设的课堂氛围不足,应多用些陶瓷实物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还有个别地方略微游离主题和文学知识理解不准确,虽是枝稍末节,今后也应该注意避免。

深化思考

问题一:教师该如何根据授课内容和课堂结构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二:您认为“主持人类型”的教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问题三: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最为详尽的资料,讲述最为细致的教材内容是否合适?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