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本文由用户“小骨头s”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2-19 12:45:20 举报文档

以下为《《荷塘月色》导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品味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感情,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而发生的变化,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3.品赏本文本文典雅、传神的语言,学习本文高超的写景技巧。

重点难点:

1.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品析、探究

教学步骤 :

一、按照思维导图内容,完成预习

/

二、助读链接

1.知人论世

⑴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⑵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2.文化常识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酣眠( ) 踱步( )

霎时( ) 渺茫( )

点缀( ) 曲折( )

惦记( ) 袅娜( )

参差( ) 蓊蓊郁郁( )

1. hXXXXXn duó shà miXXXXXo zhuì qXXXXX diàn niXXXXXo nuó cXXXXXn cXXXXX wXXXXXng

2.重要词语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宛然:

脉脉: 风致:

酣眠: 斑驳:

丰姿: 敛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荷塘月色》之美不胜收,还在于它的结构美。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排,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从游踪的巧妙安排来看,作者从家里出发,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夏某某;以作者的感情脉络来看,情感的思维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圆形;甚至语言表达上,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作者也极力向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美。从悄悄地开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悄悄”、“轻轻”二词的运用,看似巧合,实则体现了作者的苦孤诣。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荷塘月色》导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