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月色-经典教案

本文由用户“确的的故事”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5-17 13:20:23 举报文档

以下为《XX月色-经典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探讨、鉴赏、领悟、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 通感手法的运用。

2.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我们的一块宁静的地方。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神清气爽;不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所有的不快也将随风而去。在朱自清先生的心里,XX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吧。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XX。

二、文本解析

1. 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XX,1898年生于江苏XX。1903年随家定居XX,所以自称“我是XX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XX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_*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48年8月病逝于某某。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 关于《XX月色》

《XX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为人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XX月色》里,朱自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下这篇散文的,我们一起来探讨。

三、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某某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某某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四、自读感知

1. 掌握字音

蓊(wXXXXXng)郁(yù)

弥(mí)望

袅(niXXXXXo)娜(nuó)

脉(mò)脉

梵(fàn)婀(XXXXX)玲

2.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XX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XX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XX月色。为全篇重点。

第四部分(第7~8段)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内容分析

1. 鉴赏第4、5、6自然段。

(1)第4、5、6 段分别描写什么?

明确:第4段写月下XX,第5段写塘上月色,第6段写XX四周的景色。

(2)第4段写了荷的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这些段中描写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叠词。

“曲曲折折的XX,田某某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

“田某某”、“层层”写出荷叶的茂盛;“亭亭”写出了荷花的轻盈;“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XX的那边去了”,写风之快捷。

这两个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E.“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笼着轻纱”,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③通感的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XX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袅娜”写出花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

2.阅读第5段,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注意动词的使用)

明确: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

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六、作业

背诵第4、 5自然段。

提示:

第4段 月下XX: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第5段 XX月色:月光——月影——月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晚清学者王国维谈到文学作品中的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上节课已经分析鉴赏了这篇文章的写景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景与情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二、内容探究

1. 品味情感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确:

第1段:这几XX里颇不宁静。

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7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8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 背景说明

《XX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XX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 从全文看“这几XX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这几XX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XX,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4. 情景交融之处

(1)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2)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

(3)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5. 第8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XX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XX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XX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三、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文章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XX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XX,1898年生于江苏XX。1903年随家定居XX,所以自称“我是XX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XX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某某。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XX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XX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 1. 学生提炼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XX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通往XX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XX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XX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XX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六、写作线索

《XX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XX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XX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七、问题探究

1. 怎样理解“这几XX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XX”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XX,继而夜游XX。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XX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XX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XX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写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 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XX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XX”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八、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XX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XX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作业:背诵课文第4、5、6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 集体背诵《XX月色》第4自然段。?

2.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讨论重点:多角度来描摹XX美景。?

1. 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 深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XX写“活”。?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某某,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XX,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1. 分析下列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XX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成.文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八、作业

1. ?背诵第4至6段。?

2. ?书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师说导学案答案
  2. 26 忆读书 教案(2课时)
  3. 16.猫教案
  4. 《法学引注手册》
  5.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6. 书单大全图片
  7. 复习七年级上册讲义总复习(新)
  8. 第1周 草原课题
  9. 第三单元复习卡
  10. XX月色教案
  11. 《母鸡》教学设计
  12. 散文《茼蒿》教学设计
  13. 《调皮的太阳》教学设计与反思
  14. 《背影》名师课件
  15. 《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
  16. 《XX月色》教学反思
  17. 绿色生态课题教学设计
  18. 绿色生态课题教学设计
  19. 《母鸡》教学设计
  20. 1_《XX月色》教学设计

以上为《XX月色-经典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