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设计说明

本文由用户“lw5266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1-18 16:10:28 举报文档

以下为《1.道路设计说明》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工贸园区龙某某道路工程-3标段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 设计依据

1. 中标通知书。

2. 《XX工贸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修编》等规划资料;

3、《XX园中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2030)》(中间成果);

4. 与甲方对接洽谈相关内容;

5. 甲方提供*_**地形图;

6. 业主要求;

7. 现场踏勘及等其他有关资料。

二、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XX工贸园区龙某某道路工程-3标段设计。

工程概况:XX工贸园区龙某某道路工程-3标段位于*_**,线路呈南-东北环状布设。龙某某为新建道路,道XX侧起点为青堡XX端,东北侧终点为南大湾路。道路红线宽度50米,长度7694.999米,双向6车某某,定位为城市主干道,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道路的修建将为片区路网提供支撑框架,为市政管网系统提供重要通道。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综合管廊工程、雨污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交通信号灯及标志标线工程等配套设施。

三、采用主要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 201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其他现行相关的国家、XX省、地方的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规程。

地质概况及主要结论

1、拟建道路位于XX市南部,属缓坡丘陵地貌。沿线基本为农田、耕地,现状地面经简单整平,地形相对平缓,坡度约5~10°。

地基土

第①层:

耕植土(Qpd):褐黄、黄灰色,稍湿,富含植物根须,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含少量颗粒碎石,腐殖质含量高,本层沿线连续分布。层厚0.50~0.80米,平均厚0.65米。

第①1层:

素填土(Qml):杂色,均匀性差,为施工便道填土,填筑时间约为2-3个月,成分以碎石为主,局部夹粘性土。层厚1.00~10.40米,平均厚3.50米。

第②层:

红黏土(Qal+pl):褐黄色、褐红色,可~硬塑状,稍湿,土裂隙较发育,岩芯易某某,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沿线分布局限,仅在部分地势较高的地段某某,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分布地段可作为道路基础持力层。顶板埋0.50~10.40米,层厚0.50~5.50米,平均厚1.97米。

第③1层:

(Qal+pl):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状,韧性差,干强度中等,该层仅在K5+680~K5+830、K6+900~K6+930段某某,分布地段需进行地基处理。顶板埋0.70~7.40米,层厚1.40~6.00米,平均厚3.20米。

第③2层:

黏土(Qal+pl):灰黄色,软塑状,干强度韧性高,该层仅在K5+680~K5+830、K6+430~K6+900、K6+900~K6+930段某某,分布地段需进行设计验算或采取换填措施后可作基础持力层。顶板埋0.70~10.00米,层厚0.70~6.10米,平均厚2.56米。

第③3层:

粉质黏土(Qal+pl):灰黄色,可塑状,局部软塑,干强度韧性高,该层仅在K5+680~K5+830、K6+430~K6+900、K6+900~K6+930段某某,分布地段需进行设计验算或采取换填措施后可作基础持力层。顶板埋2.80~7.60米,层厚0.60~4.70米,平均厚2.35米。

第③4层:

粉质黏土(Qal+pl):灰黄色,可塑状,局部硬塑,干强度韧性高,该层仅在K6+430~K6+900、K6+900~K6+930段某某,分布地段可作为道路基础持力层。顶板埋3.10~13.00米,层厚3.20~15.30米,平均厚11.48米。

第④层:黏土(N2):青灰色,局部灰蓝色,硬可塑状,稍湿,切面光滑,有XX,干强度韧性高。泥裂发育,干易开裂,浸水易某某崩解,一般具弱~中等膨胀潜势。该层沿线连续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分布地段可作为道路基础持力层。顶板埋0.60~6.80米,平均厚度8.68米。

第④1层:黏土(N2):青灰色,局部灰蓝色,软塑状,湿,切面光滑,有XX,干强度韧性高。泥裂发育,干易开裂,浸水易某某崩解,一般具弱~中等膨胀潜势。分布地段需进行设计验算或采取换填措施后可作基础持力层。顶板埋0.70~8.50米,平均厚度5.10米。

第⑤层:黏土(N2):灰黑色,硬塑状,稍湿,切面光滑,有XX,干强度韧性高。泥裂发育,干易开裂,浸水易某某崩解,一般具弱~中等膨胀潜势。该层场地类别判别孔某某。顶板埋1.80~19.30米,最大揭某某46.00米,该层未揭穿。

岩土层设计参数一览表

层 序 号

岩土层名称

顶板 埋深 (米) 自-至

厚 度(米)

物 理 力 学 参 数



原位测试

天然地基承载力建议容许值(Kpa)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平 均 值

天然 含水量 w(%)

天然 容重 r (g/cm3)

天然 孔隙比 e

液性 指数 IL

压缩系数a1-2 (Mpa-1)

压缩模量Es (Mpa)

快剪内聚力标准值Ck (Kpa)

快剪内摩擦角标准值 φk (°)

含水比aw

标贯锤击数(击)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击)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Kpa)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Kpa)



①1

耕植土

0.00

0.50

0.80

0.65



17.5*









8*

12*







不计







①2

素填土

0.00

1.00

10.40

3.50



1.90*









8*

15*







不计







②

黏土

0.50-10.40

0.50

5.50

1.97

34.25

1.82

1.04

0.36

0.38

5.52

37.05

10.95

67.68

5.10



150



65



③1

淤泥质土

0.70-7.40

1.40

6.00

3.20

55.48

1.63

1.55

0.98

1.01

2.72

13.86

2.56





12.10

40



25



③2

黏土

0.70-10.00

0.70

6.10

2.56

41.39

1.77

1.21

0.84

0.76

2.96

17.63

4.06



2.80



100



40



③3

粉质黏土

2.80-7.60

0.60

4.70

2.35

26.75

1.94

0.77

0.49

0.34

5.33

28.20

8.58



3.70

12.30

120



45



③4

粉质黏土

3.10-13.00

3.20

15.30

11.48

31.97

1.86

0.95

0.41

0.42

5.41

32.08

9.61



7.80



160

1200

65



④

黏土

0.60-6.80

1.20

17.40

8.68

41.81

1.73

1.29

0.42

0.42

5.59

34.69

9.93

70.56

5.50



150

1200

65



④1

黏土

0.70-8.50

2.10

5.10

3.03

36.20

1.87

1.05

0.79

0.70

2.97

27.34

5.20



3.70



120



45



⑤

黏土

1.80-19.30

1.40

46.00

9.18

43.39

1.72

1.31

0.39

0.42

5.82

37.96

11.63

66.94

5.80



170

1200

75





④、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分析评价

道路沿线区域地质构造简单,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道路沿线地基土均为膨胀土,对其进行一定处理后,工程场地稳定性一般,可进行道路修筑。

3、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根据钻孔某某情况,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Ⅲ类。判定为抗震不利地段。

结论和建议

结论

道路沿线区域地质构造简单,无液化土分布,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场地分布膨胀土,稳定性一般,可进行道路修筑。

工程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土类型主要为中软场地土,工程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公路自然区划图,XX市位于Ⅴ4区(西南潮暖区内的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

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防分组为第三组。III类场地的峰值加速度为0.2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道路沿线不考虑饱和砂土、粉土地震液化影响;亦不考虑软土震陷影响。

沿线地下水埋深较深,场地土、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建议

(1)场地路基土基本为膨胀土,膨胀潜势分类为弱~中,涨缩等级为Ⅱ级,路基下4.00米(大气影响深度)范围内分布有膨胀土地段,建议进行一定厚度的换填处理,并做好相关隔、排水措施,减小膨胀土涨缩变形对道路的影响。

(2)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道路沿线地基土均为膨胀土,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受膨胀土裂隙影响较大,在高填方地段,地基土受高填方附加应力影响下,易沿原始地表坡向产生滑动,建议对原始地表坡度较大地段加深换填或采用其它地基处理措施。

(3)一般段可采用天然地基,以第③层为持力层,路基施工时,路基埋深应不小于大气急剧影响层深度(建议不小于2米)。

(4)沿线道路边坡坡体基本为膨胀土,泥裂发育,干易收缩变形,浸水易某某,易沿节理面产生变形破坏,造成边坡失稳,应加强对边坡支护与防护,须做好相应隔、排水措施,减小膨胀土涨缩变形对边坡坡体的影响,并对坡面进行绿化。

五、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V=50km/h。

3、红线宽度:50m。

4、路面: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设计年限:15年。

5、荷载标准。

道路路面结构计算轴载标准:BZZ-100

6、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0.20g(相当于原按地震基本烈度Ⅷ(8度)设防)。

7、道路长度:7694.999m。

8、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人群荷载:5kN/3 ?/p>

9、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3年,径流系数取0.6

10、绿地率:30%。

五、工程设计

1、平面设计

龙某某为新建道路,道XX侧起点为青堡XX端,东北侧终点为南大湾路。道路红线宽度50米,长度7694.999m米,双向6车某某,定位为城市主干道,并在道路平XX及公交站台设置位置作了展宽设计,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本次设龙某某平面线型依据规划线形为直、曲线形相结合,道路沿线分别于与青堡路、桥头路、徐家坡路、盛某某、汉营走马大道、青盛某某、大湾路、青堡路、XX岗路、潭邑路、南大湾路平交。设计范围内为便于道路沿线开发后居民出行,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结合片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全线共设置12组港湾式公交站台,站台宽2.5m,长度为40m,可同时停靠3辆9m长公交车,站台设置间距500~800m。

本次设计龙某某依据规划线位并结合周边地块的性质、功能定位及现状条件,进行了道路的平面设计。道路全线对相应规划主要道路进行了开口设计,为不影响其主干路功能定位,同时又能满足周边地块开发后在充分利用其出行,在道路平面设计时,考虑在交叉口出口一侧及港湾式公交站台展宽2.5米。

道路平面采用XX城建坐标系,平面各项指标满足《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要求,道路全线不设超高和加宽。

因未衔接好与龙某某相交道路高程,竖向设计待衔接好龙盛交叉口高程,再统一设计出图。

道路宽度变化处采用三次抛物线变宽,三次抛物公式:

K=(ZHX- ZH0)/ (ZH1- ZH0)

BX=B0+(B1-B0)*(3K2-2K3)

具体平面设计详见道路平面图、直线、曲线及转角。

2、道路横断面

2.1横断面形式

城市道路是城市各类综合管线的有效载体,断面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类综合管线的布设。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保证综合管线的位置、间距和埋深的合理性,为净化道路空间,所有专业管线均入地。

为实现龙某某的功能定位,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条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结合道路功能,按城市主干路布置,规划道路红线为50m,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型式具体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方案:

2×3.0m(人行道)+2×1.5(人行道连体树池)+2×3.5(非机动车某某)+2×3m(机非分隔绿化带)2×11m(车行道)+6m(中央绿化带)=50米

在距离道路红线边1.2米处设置宽为0.6米人行盲道。

详见道路平面图及大样图。

/

2.2道路横坡

车行道采用直线加圆弧形路拱,采用1.5%的横坡,人行道横坡均为2%,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3、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结合规划主要控制点及交通要素,统一考虑,在适应道路周边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使道路纵坡XX,行车安全顺适。并且综合考虑沿线水文、气候和排水等条件,满足道路排水和防洪要求,以保证道路的稳定。经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调研并进行多次方案比选,同时考虑土石方平衡,减少填挖方量,挖方就近做为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合理统一。

3.1纵向控制因素:

1、沿线现状河流和规划河道。

2、重要市政管线。

3、沿线已建及规划建设的道路。

4、沿线相交道路规划等级和净空要求、交叉口标高及两侧街坊标高。

5、纵断面最小坡长、最大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6、桥梁结构尺寸要求。

3.2本条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综合考虑与本条道路平交的其他道路的高程。

2、考虑龙某某跨越XX的高程要求。

3、考虑汉营走马大道、XX岗路、潭邑路、青堡路等道路及中缅油气管线的高程要求。

4、沿线河道防洪要求;涵洞断面及结构尺寸要求。

5、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及场地土方调配平衡。

6、纵断面最小坡长、最大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3.3纵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道路纵断面共设置13个凹形竖曲线和12凸曲线。

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路线全长(米):7694.999米

纵坡段数(个):25

平均坡长(米):307.8

最小纵坡(%):0.575%

最大纵坡(%):5.5%

凹形竖曲线最大半径(米):1500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1800

凸形竖曲线最大半径(米):10000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1500

道路纵断面设计详见《道路纵断面设计图》、《竖曲线表》。

本设计拟对现状地形进行了道路中桩标高复测及土方断面复测,待提供道路复测基础上的纵断面设计图,复测基础上的土方横断面设计图,用于指导工程施工。

道路与现状路路口应罩面接顺,与现状路路口罩面接顺前,应复测现状路路口高程,如果与设计高程有较大出入,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

4、路面工程

4.1路面结构设计

(1)设计方法和参数的选定

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计算。轮以轴载100kN的双轮组单某某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r为10.65cm,双轮中心间距3r。各项参数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选用,对沥青混凝土道路以路表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土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

(2)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

考虑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周围地块对行车噪音的控制要求,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到达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年。路面结构根据交通量及项目使用要求,及片区内现状市政道路的使用情况,项目所在地区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的原则,确定路面结构方案,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达到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考虑到本段沥青混凝土路面纵坡较大,易造成道路路面波浪型车辙、湿滑,故在路面中添加0.5%抗车辙剂和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并在面层与基层间加铺乳化沥青稀浆封某某。具体路面结构形式如下:

机动车某某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路面结构名称

厚度(cm)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添加5‰抗车辙基剂,掺3‰jHT-2抗裂纤维)

4



中粒式沥青砼AC-20C(添加5‰抗车辙基剂)

5



粗粒式沥青砼AC-25C

7



乳化沥青稀浆封某某

0.6



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6%)

40



级配碎石

18



土夹石 (含石量≥60%)

80





非机动车某某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路面结构名称

厚度(cm)



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SBSAC-13C

4



6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6



乳化沥青稀浆封某某

0.6



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6%)

30



级配碎石

15



土夹石 (含石量≥60%)

60



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执行。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必须在水泥稳定碎石层上喷洒透层油,透层油宜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2,用量0.7~1.5 L/m,通过试撒确定,透层厚度不小于5mm;然后铺筑6mm 厚ES-2乳化沥青稀浆封某某做下封某某,集料采用S1。沥青混凝土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粘层油宜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3,用量0.3~0.6 L/m, 通过试撒确定。

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顶面应喷洒透层沥青(PC-2),并施做6mmES-2型乳化沥青稀浆封某某作下封某某。旧路罩面接顺时,新旧沥青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

在级配碎石层下,机动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表并经压实后的路中线、路基边线处原地面上,边某某埋在路基两侧下坡脚处及距下坡脚6.5m的位置处,沉降板及边某某必须埋在同一断面上。每个观测断面设置沉降板3个,边某某4个。

2、沉降板及边某某必须安装稳固,露出地面部分应设置醒目标记及保护装置。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移位必须马上恢复,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4、观测要求

1、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高程,观测精度应小于1mm。

2、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侧向水平位移的跟踪观测,每填筑一次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3、当路基稳定出现异常情况可能失稳时必须立即停止加载并采取果断措施,待路堤恢复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

判断路基可能失稳的条件:沉降速率≥1.0cm/24h或水平位移≥0.5cm/24h。

4、观测同时应记录当时的加载情况。

5、观测资料应绘制成果曲线,主要有:

(1)荷载-时间-沉降过程线。 (2)路基横向沉降盆图。

(3)荷载-时间-水平位移过程线。 (4)地面横向位移分布图。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勘探工作项目合理化建议
  2. 文化的选择
  3. 公路章节备考建议
  4.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_
  5. GB 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6. 市政道路保通专项方案(
  7. GB_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
  8. 学校项目 总体设计依据
  9. CFG施工方案
  10.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段某某
  11. 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线网综合评价研究
  12.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以上为《1.道路设计说明》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