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促进学生德性养成教育思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促进学生德性养成教育思路
天地之大德曰生。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我认为,一切促进学生个体、群体当前以及今后的生长、发展的活动,都必然含有德性因素;而德性的核心是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一切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产生的良好认识和情感。相比教学质量可以分数化、比较实在,德育质量则难以分数化、比较虚化;但幼苗从小育起,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性奠基,考试分数在小学阶段可以成为德性养成过程中的副产品。
具体而言,学生德育工作应瞄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美好品德(包括传统美德、现代精神、国家意志、社会责任、健康心理、理想信念等)塑造的目标,通过教职工(含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家校交流和家委会工作、少先队建设等实现,辅以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禁毒与心理健康、卫生与保健、扶贫资助等工作。学校应成立德育处(或名政教处),主导这些工作。以下,我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关于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德性养成的思路。
突出四个抓手:按照学年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时要抓常规工作积累德性体验、抓重要活动实现跨越发展、抓主要阵地不断发掘、抓主要课程长期开发。
1.抓常规工作积累德性体验。一条线进行日常行为的指导,一条线进行常态化的管理,两条线交叉缠绕,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德性素养,并提升为美好德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德育处要根据作息安排、学生特点等实情,按照时空秩序认真梳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像早晨起床上学、晨读、上课与课间休息、午餐与午休、卫生整理和暮省、中午或下午放学、家中事务和学习、晚托及在校住宿等,这些涉及到学生每天个人独处或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可以建立带有训育性质的行为准则,如早起穿衣戴某某、晨读大声读诗文、课前认真做准备、认真思考会交流、课间运动会休息、文明如厕会洗手、整理物品摆放好、主动招呼显热情等。要利用集会或主题活动,予以宣传倡导;要开展各种值日活动,督查、纠正不良行为;要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等评比表彰活动,不断激励学生学习规范、实践规范。要利用开学第一周,进行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教育。新学校建立之初,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可主抓起始年级。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利用晨会、暮省、班会的进行集中指导;要通过陪伴观察、询问了解、资料阅读了解学生的德性发展情况,对特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整合少先队工作,建立各种学生值日机制,开展小组互助合作活动,在课间休息、路队行进、进餐午休时倡导文明行为标准,由督查到示范引导到自发自觉;要注意由表及里的过程,先让学生以吟诵儿歌等的形式接受熏陶,再通过活动表演、意义指导和自省,实现内悟内化。要用好《班队工作手册》,建立基本信息,进行日常教育设计和卫生、安全等记录,中高年级可以学生为主进行记录,低年级的手册内容甚至可以简化。
建立基本的标准和秩序,可以提高行为效率,但容易走向固化、约束人的思维,从而产生盲从,不知变通。要引导学生参与标准和秩序的构建,进行深入理解认同,从而避免有口无心、有形无质、有管无管两个样的现象。成熟的学校,中高年级不宜重抓行为习惯养成,但可以让他们轮流为低年级示范,这对他们既是展示也是约束;要对中高年级不断进行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传统美德、现代精神、国家意志、社会责任、健康心理等方面引导,使学生的内心更丰富、情感更饱满、德性更纯粹。
2.抓重要活动实现跨越发展。日常的教育管理,可以保证基本运转,积累量变,可能在某个时候产生质变。有意组织一些重要的主题活动,以其氛围的强烈、时间的集中、主题的突出、渗透和考评的全方位,加速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实现学生德性跨越式的发展。
前面所说的开学第一周的行为规范教育周,就是一个主题活动,可以集中帮学生特别是新生建立基本的校园行为模式。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或根据形势的需要,开展专题德性教育活动,综合利用班会指导、广播演讲、文艺表演、榜样示范、墙报板报、个人签名、集体宣誓、家长参与等各种形式(类似于各种营销手段),让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冲击,口中有说的、耳中有听的、眼中有看的、行动中去做到、思考中去悟到,整个身心都氤氲其中。要适当组织课外或校外实践活动,其丰富的内涵、开放的外延和现场体验的贴近感,会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德育体验和认知,是关在校园或教室所难以获得的。
有些活动的主题更靠近德育,像少先队建队日、清明凭吊先烈、迎国庆节等;有些活动主题可能比较大,像运动会、庆六一文艺表演、迎新年联欢会、开学散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要注重这些活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行为素质,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既是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也是检测,真正实现活动育人。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娱乐而娱乐。要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唤起学生兴趣。比如新生认识校园建立行为模式的活动,可设计为“校园寻宝”;培养运动素养的活动,可设计为“我与运动员交朋友”等等。
开展重要活动,有意制造某种偶然性和悬念,冲击常规性发展中产生的惰性,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民办学校的一般选择。但做好常规工作以积累德性体验,为质变的发生做充分准备。否则,主题活动收到的效果也会打折扣。此外,要注意活动的整合,期初就要研究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减少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冲突。
3.抓主要课程长期开发。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德育主课程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情开发一些德育课程。一切与学生相关的活动里面都含有或多或少的德性元素,但有些活动可以打造成德育主课程,长期进行。以下举两个例子。
每周都要举行升旗集会,每天都要升旗,这些就可以作为课程来长期开发。德育处要按照周次设计升旗集会的主题,可将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或纪念融入其中;要设计好非集会的每天升降旗,让升旗仪式更丰富;要设计雨天升旗活动的变式,室内要有国旗标识;要精心设计学生在室内外的站位,尽量不遮挡视线;升旗的动作规范、敬礼的标准、唱歌的整齐、演讲的技巧,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旗手护旗手在年级之间的承接,要及时准备。总之,要通过严密的组织设计,增加升旗活动的庄重、严肃的仪式感,感染学生的情绪,强化学生对主题的感悟。
每周一早上可以上晨会课,好安排一周的德性养成重点,使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每周五放学前可以上周会课,好总结一周的工作,强化学生的正面收获。周一到周四下午放学前,可设暮省课,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主动探索的作用,倡导学生在自查表或日记、周记中反省一天得失,回味美好情趣;可为子路式的学生多把关多提醒,为冉求式的学生多鼓劲多建议。最初可每天重点抓几条,组织学生对应查找自己的表现;以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回味,有针对性的反省。
4.抓主要阵地深入发掘。所有场所都可以开展德育活动,都可以成为德育的阵地,但有些阵地的德育元素非常集中和丰富,是需要我们不断发掘的,充分利用其价值。
校园内,少先队组织及其队部、广播室、电视台是少先队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辅导室是德育阵地中的重要组成,其人员的产生到提升到培养更替,组织分工到调整改进,氛围布置到设备使用,日常管理考评的不断完善,每天播出内容的质量和整体风格等,都有无限的发掘空间。校园外,要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种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相关资料;要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教师也要精心准备,帮助学生理解;要组织各种互动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要进行活动延伸,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要关注每天学生上放学途中路过的场所,关注学生周末自发活动的场所,关注学生及家长旅游场所,与家长合作,发掘这些场所的德育意义,引导对这些场所建立良好的认知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校外生活中德性养成,丰富朴实的最基本的德性素养,让爱祖国因爱家乡而真正接地气。
以上为《促进学生德性养成教育思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