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讲座——阴阳、西天与鬼神

本文由用户“lluozz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0-03-17 10:28:22 举报文档

以下为《国学入门讲座——阴阳、西天与鬼神》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国学入门讲座——阴阳、西天与鬼神

向世陵

国学(中国学)以国别名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西学相抗衡的语境下的产物,重在保存和弘中.扬国固有的文化及其学术传统。在此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主要指民国以前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亦即这里所称的“国学”。国学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术研究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理论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在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

西周成王时设立三公,规定他们的任务便是“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即研究讨论“道”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国家,为此而调和理顺阴阳关系,并讲明社会的治乱变迁之理。就此可见,阴阳本属天道,但在这里却与人道密不可分,天人之间是有分别又统一的关系。下面我们首先就来看看中国古人如何来理顺阴阳的关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中提出的命题,在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影响深远。作为一种结构模型,它是指作为哲学本体的道,是阴阳和合的整体,不可能撇开道而取阴阳。反之,道又只是一个“无”,它只能存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之中,故只能从阴阳来认识道。在这里,阴、阳、道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缺一即缺三,一在则三在。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它也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智慧,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维之中。

1.天地之气与阴阳的和谐

《国语·周某某》记载了下面一段话,通过讲述天地之气的运行秩序,把阴阳的失序与国运的兴衰关联为一体,其中也涉及到地震的成因问题。原文是:

(周)幽王二年(前780),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p荩谑怯械卣稹=袢ㄊ嫡穑茄羰渌蛞跻病Q羰XXXXX谝酰ㄔ幢厝慈赝觥7蛩裂荩ㄈ螅┒裼靡玻廖匏荩穹XXXXX朴茫煌龊文衬常∥粢痢⒙褰叨哪衬常咏叨棠衬场=裰艿氯舳灸衬常浯ㄔ从秩亟摺7蚬匾郎酱XXXXX奖来XXXXX撸鲋饕病4XXXXX撸奖乇溃艄霾还辏鸵病7蛱熘还浼汀?rdquo;是岁也,三川竭,歧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XX迁。

2.“阴阳可有什么样儿”

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XX伏白首双星),有一段大家闺秀史湘云与她的丫鬟翠缕讨论阴阳的很有意思的对话。史湘云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所生,不论其形态多么怪异,行为多么偏邪,都有阴阳。为什么?只因为天下通行的都是这同一个“理”。开天地,从古到今,都可以说是阴阳变化的过程。

如此的阴阳之道,解释的是二气生生的过程本身,是时间的顺序流转,譬如昼夜、寒暑、春秋等等都是如此。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确定不移的界限。任一变化过程,如果要截然分割,最终只能陷入荒谬。正确的办法,是从统一体上去把握。所以,在湘云这里,阴阳两个字也就是一个字,阳到尽头变为阴,阴到尽头转为阳,阴阳是互生的。而决不会这边阴消尽了,那边另有一个阳冒出来;这边阳消尽了,那边却新长出一个阴。后者实际上是把一体的阴阳劈分为二了。

阴阳能够互生,其缘由在于它们本来互藏,任一阴中都有阳,任一阳中也都藏阴。正是基于此,《周易》才能讲一阴一阳之“道”,湘云也才能说阴阳互生之“理”。如此之理或道与阴阳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道是阴阳变化的原因、根据,是阴阳二气的集中和整体;另一方面,离了阴阳便无道,道依赖于阴阳的气化流行。那么,认识道具体也就落实到认识阴阳。可阴阳又是什么呢?

从前面已经知道,阴阳是气,可气是变化万千无定型的,它不是一个可以捉摸的东西。湘云力图要使翠缕明白,这世上并没有一个叫做“阴阳”的存在物。阴阳既然是气,它本来就是“没影没形”、“没有样儿”的。但是,没有样儿与有样儿之间的界限又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一旦气凝聚成形,没有样儿也就变成了有样儿,天地、水火、日月等等便是由此而生。所以,对于“没影没形”的阴阳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的翠缕,对于“成形”后的阴阳的认知,却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因为这已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

“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太”是“最”或“纯”的意思,太阳就是最阳、纯阳之物,太阴即是最阴、纯阴之物。日月交会、四季寒暑,都是阴阳之道的现实表现。所以“日”“月”最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阴”“阳”。因为阴阳二字,可以说就是加上偏旁“阝”的日月。“阝”意味着高大、兴盛,《周易》讲“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天地之间,没有比日月更加光明显著之物。以日月来说明阴阳,也就最贴切不过。

不过,在翠缕看来,大的东西有阴阳好懂,而小的东西,像她所举的“那些蚊子、虼蚤、^j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的回答,实际上已将阴阳作为了事物对立面划分的代名词,成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指导了。湘云以为,无处不有阴阳,也就是无处不有两面。譬如一片树叶,上面是阳,下面便是阴;一把扇子,正面是阳,反面便为阴,等等。由天地、日月的“二”物之阴阳,到这里的“一”物之两面,认识显然是更加深入了。但中心的道理仍然是一个,即无处不有阴阳。

讨论既已深入到这一程度,翠缕的新问题自然也就出来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不料,翠缕的无心之问触及到了一个上层圈子十分敏感而避讳的问题,所以她的脸上马上就被啐了一口,还被斥为“下流东西”!在湘云的头脑中,人之阴阳就是男女,而且是特指男女之欢爱。但这些事情,在封建大家庭中,是只可以做得而说不得的。君不见金钏儿只是顺着主子的意愿说了一句调情话,便被逼得跳了井么(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所以,翠缕这番公开询问人的阴阳,便是犯了极大的忌讳。即便她是主子的贴身丫鬟,也是不可以的,遭到严厉训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这样说并不是冤屈了史大姑娘。她自己的的确确就是这样来看问题的。故当翠缕捡到一个“又大又有文某某”的金XX而欢呼“可分出阴阳来了”时,先却并不急着给湘云看,因为这金XX显然与湘云佩戴的小而又乏文某某的金XX正是一双。待湘云握在手中细细端详后,只是默默不语,暗自出神。道理很简单,既然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阴而无阳当然也就不成道。可是,当“分出阴阳”的这个“阳”结果就是宝玉时,曹雪芹却给了我们新的故事而岔开了。为什么?因为“因XX伏白首双星”嘛。既然是“伏”,当然就不能够讲明白了。而且,由于曹雪芹并没有把书写完,这个所“伏”的“白首双星”是不是湘XX宝玉的又一“金玉良缘”,就只能留给后人去遐想了。事实上,不少的红学家试图补上这一笔,其中便有以为湘云是宝玉的续弦妻子的,此系后话不提。

回头看看翠缕。当不以为然的翠缕坚持说出她自己的见解时,反倒使湘云大笑了起来,因为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那就是:别以为我们做奴才的什么都不懂,我身虽下贱,可也懂得道理。阴阳既然是无处不在,它当然也就适用于人——奴才是阴,主子是阳。翠缕虽然是由湘云而认识阴阳的,但因为她心中无“鬼”,见识也就超越了主子而更为开放。而且,作为奴才,她更能深切体会到阴阳之道虽然植根于自然,但最终是要应用到人事上来的。这也就是她必须要懂得的主子为阳、奴才为阴的“道理”。这是“规矩”,是阴阳之道在封建的人际关系中最后的落脚处。

而退一步说,阴阳即便是指“男女”,也并不就限定于人间的欢爱。它仍然可以有自己的一般意义。时间倒退七百年,当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中为阴阳男女等等排列顺序时,他在阴阳五行之后,列出的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即从《易传》而来的天地化生男女的过程。但这里的“男女”,是指禀赋天地之气而生的一切两性。因为在周敦颐的序列中,此时还没有人也。人是在“男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之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即便是论男女,翠缕也完全可以讲出她关于阴阳的一般的道理的。

当然,翠缕“分出阴阳”的分法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她将阴阳作为了两种定在的势力,而没有看到阴阳互渗互藏的情况。事实上,纯粹的阴阳只是分析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在现实的宇宙中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阴阳的对立势力只能存在于道的整体之中,而既谓之整体,也就没有了纯粹的阴或纯粹的阳。

附:《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XX伏白首双星》后面部分: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XX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 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Tao1)上系的金XX,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XX瞧。湘云要他拣的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那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 湘云笑道:“拿来我看。”翠缕将手一撒,笑道:“请看。”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某某辉煌的一个金XX,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某某。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笑问道:“你两个在这日头底下作什么呢?怎么不找袭人去?”湘云连忙将那XX藏起道:“正要去呢。咱们一处走。”说着,大家进入怡红院来。袭人正在阶下倚槛追风,忽见湘云来了,连忙迎下来,携手笑说一向久别情况。一时进来归坐,宝玉因笑道:“你该早来,我得了一件好东西,专等你呢。”说着,一面在身上摸掏,掏了半天,呵呀了一声,便问袭人“那个东西你收起来了么?”袭人道:“什么东西?”宝玉道:“前儿得的XX。”袭人道:“你天天带在身上的,怎么问我?”宝玉听了,将手一拍说道:“这可丢了,往那里找去!”就要起身自己寻去。湘云听了,方知是他遗落的,便笑问道:“你几时又有了XX了?” 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多早晚丢了,我也糊涂了。”湘云笑道:“幸而是顽的东西,还是这么慌张。”说着,将手一撒,“你瞧瞧,是这个不是?”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因说道……不知是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开头:话说宝玉见那XX,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那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3.两性与圆满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模型,从民族心理的层面可以看作是一种圆满性的理想追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趋向是崇尚“圆”的。圆满是人生最大的理想。放眼开来,宇宙运行周而复始,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这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圆的运动、循环的运动。天地间普遍存在的圆运动现象,引申到人类社会,便有了中华文明对圆的追求。概括来说,天是一个圆,给我们生命的日月也是圆,以致于“花好月圆”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祝愿。推而广之,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等等,也都是一个圆。

然而,中国文化之重视圆,主要还在于圆是一种生命,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即我们的世界其实不在于是否是圆“形”,而在于是否能圆“满”。由此,圆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不懈不止的追求、期待而非既定的存在。譬如,中国人对于事物发展都期待大圆满的结局。然而,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蓦然回首,数千年来我们面临的往往是“不圆满”的现实:女娲补天是因为天不圆满;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是因为地不圆满;汉初董仲舒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而疾呼抑止兼并是因为人世不圆满。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正在于先民们的前赴后继、奋斗不止。一句话,正因为不圆满才追求圆满。

结合阴阳的周流运动来说,无论是纯阴还是纯阳,都只占有一个片面,都不圆满。既不圆满,就需要向圆满性方向发展,就需要来自于异性方面的补充,就需要对立之性与己性的亲和和转化。这一观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

同性所以相排斥,是因为这是量的简单重叠,量再多,也还只是一性,所以是不圆满的;而异性之所以相吸引,是因为这是异质的相互补充,阴阳交感互补,才能趋于圆满。最核心的道理仍然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中国哲学尚圆思维的内在根据,早在先秦哲人那里便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以《周易》两个对立之卦为例来略加阐发。

(1)睽卦:(兑下离上)这一卦卦名为睽,“睽”就是违背、相反之意。为什么是违背呢?专门解释《周易》各卦基本观念的《易传》的《彖传》,从卦象入手对它做出了说明。《彖传》的根据在此卦卦象的“二女同居”。按《周易》的解释系统,这一卦的下卦(兑)为少女,上卦(离)为中女,同性同居,但结果却是志不同归。因为二女各要求自身的圆满,心不能往一处想,劲不能往一处使,而是各有所想,各有所图,这就必然导致离心悖德的局面,所以叫做“睽”。

(2)咸(感)卦:(艮下兑上)这一卦卦名为感,“感”就是交感(交相感应)之意。为什么是交感呢?《彖传》结合卦位、卦象和卦变各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依据的理由,是“止而说,男下女”,故“取(娶)女吉”也。意思是说,“艮”是“止”意,是少男;“兑”是“悦”意,是少女。“止”意味着男方用心专一,“止”于此女;“悦”则表示得到女方的真情呼应,爱慕此男。男下女,艮在下而兑在上,说的是男方以谦卑之礼亲到女家迎聘其妻(男“下”马而请女“上”轿),这些都是从礼仪、亦即制度的角度保障男女婚嫁的和睦美满。由此推广开来,天地间万事万物,只有“男女”交感而非“二女”同居,才是真正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实质的。

在古代哲人中,最早总结咸(感)卦实质的荀子,在他的《大略》篇里深有感触地说:“从《周易》的感卦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夫妇之道’。夫妇之道的端正是君臣父子之道确立的根基,‘男下女’与国君礼贤下士的道理是一样的(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个道理就是‘重始(奠定根基)’,它奠定的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立足的根基。”(“《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礼者,人之所履也。”)这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国家事务都是凭借这个‘礼’或‘道’而生存的。不论是夫妇生活,还是国家事务,都只有一阴一阳互补融通,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

由夫妇之道而得以彰显的一阴一阳之道,说明的是天地万物生成的道理。所以《周易》接下来认为,承接延续这种道就是“善”,在人(物)成就此道(善)就是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中国哲学的主流都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由于学者惯常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进行理解,譬如湘云对人之阴阳的预先设定,这就造成了道的支离。加之普通民众本来就不太明白阴阳和合的道理,所以此道不为人们所认识也就不奇怪了。

二、西天与成佛

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发展,在两汉魏晋之后,表现为儒释道三教的并立、论争和交融的过程。三教各自的境界,儒家是成圣,道教是成仙,佛教则是成佛。“佛”是大彻XX的智者,成佛作为佛教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的追求,与儒、道两家对人生幸福的肯定不同,它看到的是世间的黑暗和苦难的渊薮。由此,人生既然是苦难的堆积,当然就应该予以否定,断灭诸苦而寻求解脱,走向“极乐”以觉悟成佛。

1.猪八戒的烦恼

猪八戒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一个颇有些喜剧色彩的人物。他本性“贪闲爱懒”,好吃迷色,但又不乏正义感和善良心。最初是受仙人指引而倾心学仙,终因功行圆满而得道飞升,成为天仙。后因玉皇大帝宴会群仙,排定名分座次,八戒遂被敕封为天蓬元帅,在XX里总督各路水兵。一时踌躇满志,颇有些得意忘形。时遇西王母邀群仙赴瑶池出席蟠桃盛宴,酒醉后逞能撞入广寒宫,面对前来迎接的风流仙子嫦娥,八戒旧日凡心复发,强逼嫦娥而触犯天条,被天庭纠察官奏明玉皇后会同诸神将其拿下。按罪这本当处决,多亏XX金星说情,才改为重责二千锤,贬出天关,在福陵山下因罪错投猪胎转生,成为当地吃人度日的妖孽。后又经观音菩萨点化,高老庄作女婿逞威,孙悟空收服拜唐僧等多重经历,最终才磕磕绊绊地走上了正道。

面对自己如此无常的生涯,八戒每每也感到烦恼。但他的所有烦恼集中起来,主要就是两条:拜唐僧前烦在错投猪胎,弄就了一幅猪模样;拜唐僧后又担心取经途中若有差池,则会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耽搁。这两大烦恼在《西游记》终了之前,可以说一直在他心里徘徊。那么,何以会是如此呢?这就涉及到佛教的基本教义“六道轮回”。

佛教对于众生在宇宙中的基本定位,是以“六凡”或“六道”来划分。“凡”是相对于“圣”而言的,这与儒家传统的圣、凡的划分相一致。但是,儒家的凡人虽也有不同的等次如贤、士、小人等等,可终归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佛教的凡间众生则不仅仅是指人,而是也包括了非人间、非现实的天地诸般生物在内,因其共有六个等次,故称为“六凡”。“六凡”的存在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各凡均因其前身善恶行为的不同,处在不断地轮回报应之中。“六凡”意味着有六条轮回道路,所以,就其动态轮回的道路而言,“六凡”也就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罗(非天)、畜牲、(饿)鬼、地狱。

“天”即天神,是六道中最高的一道,他本身也分有不同的等次,但总体上相当于道教的天仙系列。天神虽在六道中最高,但仍属凡间,仍处于轮回途中,并未得到根本的解脱,他必须再加努力才能脱凡入圣。而另一方面,又随时可因其不端的行为而下降其等次,猪八戒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范缜的理论一直没有被后人所超越。

附:南史?范缜传(节选):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 :“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理,着神灭论。以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此论出,朝野娻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XX王琰乃著论讥缜曰 :“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 :“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 :“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刺为此,可便毁弃之 。”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六一班)国学社团活动工作计划
  2. 国学教学反思点滴
  3. XXXXX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XXXXX 节选
  4. 大成国学基金本科生奖学金评选细则
  5. 小学国学计划
  6.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PPT(优秀课件)-通用
  7. 13《诫子书》教案
  8. 11儒家文化教案
  9. 12道家文化教案
  10. “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 副本
  11. 小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
  12. 【部编版】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13. 国学研修计划
  14. “阴阳合同”逃税案例
  15.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16.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评分表及活动方案
  17. 小学校本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18. 《大学》主题征文

以上为《国学入门讲座——阴阳、西天与鬼神》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