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1《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意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简析】
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概率的学习,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并不提出“概率”这个词,而是称之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体现随机性。可能性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应用意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运用素材,直观感知——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的流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通过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数学游戏,体会数学的文化魅力,产生文化共鸣,获得数学文化熏染,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每组3个袋子(甲袋中6个红球、乙袋中3个红球3个黄某某、丙袋中4个红球1个黄某某),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提问: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课件出示(见图1)
谈话:看,他们正在玩摸球游戏呢。其实,在游戏中,有很多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摸球游戏,比一比谁最会玩,看一看谁的发现最多。
【设计意图】可能性知识是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运用观察、操作等方法,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学生理解可能性知识奠定基础。
二、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探究一: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1.摸球游戏: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请各小组长同学拿出你们小组的甲号袋子,进行摸球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① 4人一组,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个。
② 每次摸完后放回,摇匀后再摸。
③ 小助手做好记录。
学生4人一组,亲自体验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的过程,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合作情况。
汇报结果,交流猜测。
预设1:我摸了10次,都是红色的。
预设2:我摸了10次,也都是红色的。
预设3:我们小组共摸了40次,都是红色的,我猜测袋子里的球全是红色的。
……
2.验证猜想
学生把球倒出来,袋子里的球都是红色的。
3.想一想
提问:袋子里的球都是红色的,所以,摸出来的一定是红色的,这是确定的!(板书:确定性、一定)
如果我想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黄某某,可能吗?(板书:不可能)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向学生渗透概率思想,概率就是研究事件的随机现象的。为了出现“可能“,这里从“一定”开始。因此,设计了袋子里全是红球,结果是“一定“摸到红球,同时也为下面的“不可能”“不确定”做好铺垫。
探究二: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提问:刚才,同学们通过摸球游戏体会了“一定”、“不可能”的意义,现在请小组长拿出乙号袋子,若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1.摸球游戏: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
出示表格:
摸到( )球的次数
摸到( )球的次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着大家去发现,相信大家只要保持今天这种探索的热情,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必做题:
数学同步21页第1题
数学同步21页第2题
数学同步21页第3题
数学同步21页第4题
选做题:
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涂上颜色,要使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蓝色的可能性比黄色大,每种颜色各涂几个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全面关注学生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1《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意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