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上)七单元《时间表》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amani_li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9-11 13:00:5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北师版三年(上)七单元《时间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量感”主题悦读活动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间表》教学设计

单 位: **_*小学

姓 名: 沈 晓 东

2021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量感”主题悦读活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间表》

教学设计

**_*小学 沈某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上册72页第七单元年、月、日《时间表》,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其内容包括数感、量感、推理能力、空间想象等要素。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和对物体的的大小、多少、长短、快慢等数和量的感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围绕《时间表》中的数学信息展开观察、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这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准确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量感”过程,从而实现让学生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时间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一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运用24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了与XX的小兰和XX的古丽作息时间有关的现象:8时,小兰开始上课了,古丽才起床。这是为什么呢?是两地日出时间有差别的缘故。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研究与两地学校上课时间表有关的问题,从而展开对时间这一量的再认识。对经过的时间的量的感受。

【学情分析】

“量感”的培养必须在纵向课程中螺旋式地深入及巩固。并需要理解各阶段学生对度量概念的认知发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时、分、秒。了解了时、分、秒单位之间的关系。本单元学生已经在前两课中认识了年月日,了解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生会看日历,能结合日历,找到某一月的某一天,认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含义的理解是衡量其“量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时、分、秒》时有一道练习题:当时针从12走到5经过了(),分针从12走到5经过了(),教学发现,学生对1时=60分、1分=60秒的数量关系掌握很好,但对于上述问题,个别学生很吃力。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使学生会读时间表中的数学信息。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发展时间观念。构建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问题的相对“量感”。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并能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构建关于时间的相对“量感”。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通过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逐步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加强对量与计量相关知识的认知。

【教学重点】

会看时间表,能从时间表中提取重要信息。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

【教学难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师生谈话法,观察讨论法。

【学习方法】

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微课视频、PPT课件、小钟表或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老师有一道谜语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勤奋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培养应用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

【我的思考】

《时间表》这节课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情境图和两地上课时间表,“说一说”教材中两个时间表的不同和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想法。上午第二节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猜一猜”她们看到的可能是哪一时刻。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两地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做一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探究了关于时间这一量感培养的几种方法。由于小学生收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时间这一“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北师版三年(上)七单元《时间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