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史资料

本文由用户“mcsw”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9-25 13:58:07 举报文档

以下为《法国教育史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本章导学

1640至1688年英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1848年的欧洲各国革命,1776年的美国独立和1861至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期的这二三百年的时间内,发生在欧美和亚洲的这些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定和巩固下来,也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那么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的发展,以致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这一历史时期确立了本国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当然,由于各国社会条件以及各自的教育历史传统不同,它们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发展水平、速度与特色也各有异。那么,就让我们进入这一章的学习,看一看近代教育在英、法、德、俄、美、日这六个国家中的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

1. 了解英、法、德、俄、美、日这六个国家近代教育的基本情况。

2. 理解这六个国家重要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名家。

3. 会分析这六个国家的近代教育特点与趋势。

从国家不关心教育到颁布法案干预教育,从教育只是贵族的奢侈物到其成为大众的必需品,近代各国的教育都有着这样的趋势,那么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在英国是如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的。

?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其中有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公学的出现,表明英国贵族中等教育全面引进文法学校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公学不仅注重学习各学科,同时还重视宗教、道德、运动和良好的举止等。下面介绍一个1560年伊顿公学的课程表。其中规定,在低年级,要学习加图的《道XX言》维夫斯的《拉丁语训练》、《伊索寓言》;斯图莫的《西塞罗书信》;在高年级,要学习奥维德的《变形记》、西塞罗的《书信》、以及恺撒的《评注》、西塞罗的《论地责任和论友谊》等。

【课堂探究】

在现代英国,教育仍然沿袭着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想一想公学的出现与这种双轨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1534年,自立国教,国王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控制教育,教育活动成为教会的责任。以后国教中又分离清教派。与国教派一起控制教育,又创办了许多公学。

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大学和中学只注重学习文字,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教育为过去的权威所统治。弥尔顿在《论教育》(1644)一书中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性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它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

(一)新的教育主张与“学园”的建立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派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某某。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  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

事实上,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它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力。1660-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它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Academy)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古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

(二)普及初等教育

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和“学徒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01年的“济贫法”规定,各教区要为贫民安排工作,要为残废人、不能自已维持生计的人、老人、盲人以及其他贫穷而无法工作的人提供必要的救济。该法还强调,要通过征税来支持济贫;要为贫苦儿童提供学徒的机会;富裕教区要援助贫穷教区。

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698年,英国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

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早让儿童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1.星期日学校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在全国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

2.导生制学校

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  导生制学校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贝尔(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兰卡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它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

【课堂探究】

导生制学校解决了英国当时的一些教育问题,如果将这种导生制应用到现在的课堂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思考其利弊。

3.童工的教育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童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它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

(二)教育的领导权

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家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法),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国家行为方面的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

教育的领导权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结合以上课程的学习,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进行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XX办学校的法案。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了许多***,如曼彻斯特的***、***、伯***、利***等。1900年以后,***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总之,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

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法令规定:

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由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

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

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

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

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课后反思】

1.近代英国产生了很多新的学校,例如公学、学园,试对其中的一个进行评价与思考。 2.从教育领导体制、教育法案、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各个方面,总结评价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脉络。

时期

教育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公学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

学园 普及初等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教育领导权:教育补助金法 初等教育: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 中等与高等教育:1868年“公学法”、新大学运动 教育领导权:教育补助金法 初等教育: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 中等与高等教育:1868年“公学法”、新大学运动



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初等教育法”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及整个社会,这一事件对法国的教育制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大革命前后的法国教育究竟有什么变化,自由、民主与平等的思想有没有通过这场革命深入到教育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认识这些问题。

?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教育

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但在9-12世纪,法XX王国的王权十分弱小,仅限于巴黎一带。从13世纪起,法XX王国领地逐步扩大,至路易11世统治时(1461-1488)实现了全国的政治统一。这一时期,法国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的。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的成长。但是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的第三等级  资产阶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仍较弱,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严重地制约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和蒙田通过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经院主义教育的危害。

宗教改革以后,法国的天主教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许多教派争相办学,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法国的新教和旧教之间斗争仍十分激烈,旧教仍有很大势力,一些新教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都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17世纪,法国的各级教育仍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但一些新教派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本派的教义。在创办教育的过程中,新教派与天主教教派有很大的不同。如詹森派反对教育中对儿童的横加指责和滥用惩罚的做法,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在教育中重视数学以及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教学,反对单纯注重拉丁语,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一些新教教派还采用实物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等。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教学内容主要有拉丁语和“七艺”等科目,经院主义气息浓厚。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排斥新教徒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从1638年起,大学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一些新的思想,如笛卡尔和卢梭的思想也禁止在大学传播,大学只允许开设一些数学或自然科学的讲座。法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18世纪,法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向法国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法官和教育家拉夏某某(De Lachalotais,1701-1785)在1763年出版了《论国民教育》,书中极力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应积极兴办学校。拉夏某某在书中批判了耶稣会的教育,主张国家要培养善于从事实际事物、使国家强盛的人才。为了改进教育,他强调,中学的教学科目应包括数学、物理、手工业、农业知识、近代历史和法语等。这一时期,法国反对天主教耶稣会派的斗争也掀起了高潮,到1764年底,耶稣会派被逐出法国,结束了其垄断法国教育的局面。

18世纪中、后期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法国教育思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业生才能升大学。女子中学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女子高等学校。

这一时期,俄国的高等教育除了一些大学外,还有一些高等技术(农业和工业)学校。1872年,在莫斯科又开办了俄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以后又在彼得堡建立了一所女子高等学校。但在19世纪末,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俄国的高等教育受到过多的限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15年,俄国仅有高等学校96所,大学生11.7万人,学校仅集中在莫斯科、彼得堡等一些大城市中。

总之,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教育与西欧、北美的教育相比是十分落后的。1914年,俄国仅有10万多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文盲占全国成年居民的75%,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仍是为特权阶层和资产阶级服务的。

国家

德国

俄国



时期

17-18世纪

19世纪

彼得一世前后

农奴制废除后



教育制度

1.强迫义务教育 2.文科中学—骑士学园—实科中学 3.旧大学改革与新式大学创建

1.泛爱学校 2.洪堡教育改革-柏林大学

1.彼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 2.莫斯科大学的创立 3.国民学校章程的颁布

《初等国民学校章程》



教育名家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xxx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
  2.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3.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XXXXX
  4.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5.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知识点
  6.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才能成就更好的教师征文
  7. 小学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8.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9. 以三个融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1
  10. 学校方案模板
  11. ***产品方案-文字版
  12.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13. 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以上为《法国教育史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