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1)【教案】27309》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5 三角形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不同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三角形,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任何多边形都可以分割为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定义)、三角形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还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以及三角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边关系)。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相关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能根据其特征辨认和区别它们。教学难点是: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能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2.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小学几何学习是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及其特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想象、简单推理等活动,通过活动认识图形,了解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以达到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
3.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了开展有效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学中要准备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来获得知识。教师还要重视图形的分类,帮助学生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明确分类的标准,厘清关系。
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0例1,完成P60“做一做”,P65“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中的三角形,在图中指一指或描一描哪些是三角形。
2.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晾衣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三角形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抓住其关键词“围成”,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立障,先引发学生思考辨析,再通过形象化、生活化的解读,使“围成”的理解深入人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数学属性。数学学习不但学知识、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思想。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学生学习经验,通过温习“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弱化三角形画高的难度,高和底一一对应,渗透转化的思想,凸显数学本质。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某某”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35第三题。
三、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参考答案
三、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1)【教案】27309》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