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本文由用户“underha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7-30 07:10: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整本书”,《红楼梦》这部小说对中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即使不为考试,它也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人生必读书。其百科全书般的广博内容、卓绝超拔的艺术成就、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对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素养(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清人所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层面鉴赏人物形象提升欣赏水平。

3.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思想深度,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欣赏人物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理解《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学重难点

1、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

课前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多数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为缓解这种畏难情绪,课前可列出知识清单,为学生提供一面窥视红楼的窗口。

教学过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设计思路: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人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们看到了以贾某某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

  《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某某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要求,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做了教学的总体设计: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红楼梦》自身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宝黛爱情精致之美、细品日常生活描写、赏读林黛玉诗词、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价值、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共设为10个课时。

课前导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于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处v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v期待,也是对每一个读者v诱惑。沉下心来阅读《红楼梦》,走徻这部伟大作品v艺术世界,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一、作家名片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某某,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作品价值

1.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某某《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影响者也为数不少。

2.《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

三、版本选择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刊本系统)。

四、参考资料

《红楼梦》反映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社会生活,与现在所处的时代有一定距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可参考部分书籍或文章,以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比如:

1.作者传记类,如周某某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

2.《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某某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3.文本细读类,如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某某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

4.影像资料: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由王某某先生导演,欧阳某某、陈晓旭主演。

五、艺术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其他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 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某某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具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2. 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平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俱全。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

3. 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曹雪芹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样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某某”,本是贾某某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某某“拘来咱们乐”;而尤氏操办,既“遍施小惠”,拉拢了不少人,自己也捞了一笔。从这些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思想的跃动。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在她同贾某某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某某、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林黛玉与晴雯,薛某某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的展现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旋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贾某某、贾宝玉、贾某某、王夫人、林黛玉、薛某某以及那些婆子们都有生动的表现,从人物的怒与哭及语言、神态均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对林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以直接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心理。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薛某某住的蘅芜院,贾探春住的秋爽斋,贾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

(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是咏柳絮,薛某某表现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哀。

(8)《红楼梦》写人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是白描。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4. 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其基本特色是:

(1)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

(2)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特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比喻形象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第八十二回),等等。这些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示。

(3)对俗谚改造运用。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运用俗谚就比较出色。《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性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语),等等。

(4)富于情趣。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贾宝玉、林黛玉、薛某某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

六、阅读指导

1.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了解小说的结构入手。

《红楼梦》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前五回,以“通灵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出贾某某百年的兴盛,又预示了贾某某末世的衰败。二是从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虽然写了十余年光景的生活,却是基于前五回铺叙的背景展开的。因此,阅读和把握前五回对于理解全书非常重要,可以说,读懂了前五回,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发生的故事。

2.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梳理小说的主线切入。

《红楼梦》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形式:一条是以贾某某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阅读时可以梳理“家门败落”“人物聚散”这两方面的内容,体会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3.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全书人物近千,其中作者着力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人物有几十个。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4.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品味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红楼梦》像一棵参天大树,贾某某盛衰和宝黛钗爱情悲剧是其主干,“淡淡写来”(脂砚斋)的日常生活细节则犹如茂盛的枝叶。小说中这些“家庭闺阁琐事”,既真实可信,又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展示了小说家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一个眼色,黛玉立刻便能会意,由此表现了宝黛之间不同于别人的心灵契合;又如中秋夜宴,满目热闹繁华,却听得桂花阴里传出一缕凄凉笛音,隐示了贾某某日暮途穷的结局。这些看似琐屑平常的细节,其实全是小说家精妙的艺术创造。通过这些细节,小说不仅再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揭示出生活表层之下的人生真相,也令读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5.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入手。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艺术作品,《红楼梦》虽然聚焦于贾某某盛衰和爱情悲剧,但反映的社会生活远远不止于此。书中所写的帝王贵胄、高官显宦、佃户庄某某、佣夫帮闲、倡优贼盗等,以贾某某中心,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举凡世运升降、官场关系、经济生产、社会分工、舆论民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红楼梦》中均有反映。了解这些内容,可以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成就的把握。

6.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鉴赏语言入手。

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而在叙述语言上也随处可见其炼字锻句的功力。即便是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也是情思绵远,意味隽永,风格百变,不仅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可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七、阅读活动

以下任务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

任务1 :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社会关系错综纷繁,情感互动复杂微妙。小说通过对诸多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描写,在人物的互动中展现其身份地位、性情气质,描摹出一幅幅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生活的图画。理清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绘成图表,将你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及相关的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以此为基础,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你对这些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任务2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某某《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小组讨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参考示例】

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某某”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某某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某某,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某某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这一个情节展示了宝钗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冷静自持,冷漠无情。金某某投井后,连素日最讨厌漂亮女孩子的王夫人都不住地垂泪,宝钗安慰王夫人,却将金某某死因归于失足落井,丝毫看不出有一点对生命的怜惜。

(2)她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王夫人是害人者,却摆出菩萨心肠;宝钗能够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从有利于王夫人的角度,加以安慰,极力开脱。

(3)宝钗识大体,顾大局,审时度势。王夫人对金某某投井的原因很忌讳,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宝钗自告奋勇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某某做妆裹用。

任务3 :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欣赏《红楼梦》,应仔细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可谓应有尽有,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读《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以《〈红楼梦〉中的    》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红楼梦》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音乐性描写以特殊的方式品味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哲学情怀,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文化意蕴,更挖掘了不同人物的多重性格,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

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众人席间吃酒嬉笑,贾某某让在“藕香榭”的姑娘们演奏,对演奏之声的描写:“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此处将人为的音乐之声运用到自然之中,又笼罩了一层清风流水,与当时的环境相得益彰,以极有意趣的提议,感受音乐之美,文雅清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第五十四回中,“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贾某某便问李薛听何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某某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 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某某问是何某某,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 ……贾某某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女先生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 贾某某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在这一段中,贾某某对于《凤求鸾》的洋洋洒洒的批判也就是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观点,即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会流于俗套,有媚俗和脱离生活的嫌疑。贾某某出身名门望族,嫁到贾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写阶级斗争的书,是以贾某某为首的四大家族的罪恶史和衰亡史。”

5、反封建主义说

蒋某某在《一部对时代生活感到痛绝的书》(《红楼梦研究集刊》,第5 辑,上海古籍1980 年)中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完美无缺(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的作品),而是因为作者突破了许多在当时说来是很难突破的时代限制,从而深刻地发挥了全书的基本主题——反封建主义。”“是的,反封建主义,这是笼盖《红楼梦》全书的主题。”“书中所有的描写,无论是爱情、家庭、社会等,虽然各有其意义,但都服务于这个总的主题,并使这一主题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空前的成就,以至和近代民主思想取得某种联系和呼应。”“因此,《红楼梦》也像其他伟大古典作品一样,在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里,‘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属于未来的东西’。”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