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知道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现有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意识。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在课堂上越加注重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活动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维与应用能力,然而对于部分教学资源不足的地方,依旧有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所以动手实践内容的加强不等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与课堂两个方面来培养。
首先是一方面,我们老师需要变换思考角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们要做到:
(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程序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要不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二)教师要设难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疑
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例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一部分时,通过板书“5×8=40 10×8=80 20×8=160”,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答案,我设计将“5×8=40 10×8=80 20×8=160 ”三道计算题反过来板书,然后提出疑问。让学生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猜想,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律。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锻炼思维。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而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思考
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相遇问题:“XX到XX大约390千米,一辆货车与轿车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轿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问:几时后两车相遇?”我在教学这内容时,先是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答,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接着再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解题,例如用列式解答,最后通过探究得出:速度之和×时间=总路程这类能够使学生解题更加快速简单的公式概念。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高思维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数学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