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塔山中心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时)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主备人
李某某
教学课时
总第 18 课时 第1 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人教学设计
二次修改
教材
简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还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基础。
教学重点
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能力。?
突破重难点方法及策略
小组合作,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
习
目
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张照片,很小,师: 这是我女儿过生日的照片,同学们快来看看吧。生:太小了。师:怎么办?(放大)
出示3张不同的放大照片,师:你最欣赏哪一种放大的方法?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你为什么不选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小结:在数学上,把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叫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看来我们把图形放大和缩小不能乱来,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自学例1,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自学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对子互说,最后组内交流,组长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作好汇报准备。
2、小组汇报。
生1: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是2:1。
备注:如果说不出第二种,师提示:还有什么关系?
师:其实,长对长是一组对应边,同样宽对宽也是一组对应边,我们就说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板书)
3、小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4、质疑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师: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前项指放大后,后项指原图形)板书
(二)类推图形的缩小的含义
1、师:刚才我们从长和宽入手,发现了图形放大的规律(齐某某),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板书),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自己思考再算一算。
2、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的):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缩小,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1/2,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三)实践操作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学生独立完成。
2、思考:放大后,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角形你们还能会画吗?
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我们下一节数学课继续研究。
总结评价
让学生打开原来学过的一本本数学书,一起回顾、重温小学阶段学过的图形的变化。并出示一组填空题: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补充习题》
板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 1 1 : 2
放大后 原来 缩小后 原来
教教学反思
注:各栏目大小根据实际内容自行调整,字体宋体小四,行间距22磅,严格按此格式,排版整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