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1 动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 动量(教案)
科 目
物理
教学对象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李某某
一、教学目标
重、难点
物理观念∶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会用动量的观点看问题。
科学思维∶能从实验探究中,通过与动能的对比理解动量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对碰撞前后守恒量的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同样。
重点:理解动量的概念,能会求解动量的变化量并解决相关问题关应用
难点:动量变化量的计算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学生们刚刚学习完必修二能量问题,此时学习动量是最好的时候,但也应避免学生与动能混淆。及时进行区分,本章作为运动的收尾将在运动学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启发式、探究式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碰撞问题中,提出在碰撞过程中有什么量是不变的呢?由此引入了动量的概念,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做到概念上的准备,同时健全了看问题的三个角度,即从力的角度看问题,从能量角度看问题,从动量角度看问题。学习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关键指导作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校对课前自主学习答案,进行自我批改,更正。
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由课代表上前校对答案更正。
校对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填空,加深基础知识记忆。
新课讲解(34分钟)
(一)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
1.演示:质量不同小球的碰撞
如图,将上面实验中的A球换成大小相同的C球,使C球质量大于B球质量,用手拉起C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撞击静止的B球。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后B球获得较大的速度,摆起的最大高度大于C球被拉起时的高度。
结论: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
问题:那么,碰撞前后那个物理量是不变的?
2.实验猜想
猜想1:动能不变
猜想2:质量与速度乘积和不变
问题:那么,对于所有的碰撞,碰撞前后到底什么量会是不变的呢?
3.实验验证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研究上述问题。实验如图所示,两辆小车都放在滑轨上,用一辆运动的小车碰撞一辆静止的小车,碰撞后两辆小车粘在一起运动。小车的速度用滑轨上的光电计时器测量。实验数据
验证猜想1:动能不变
验证猜想2: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不变
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此实验中两辆小车碰撞前后,动能之和并不相等,但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却基本不变。
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求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在多变的世界里找出某些不变量。
1、提出问题
[来源:***]
提出问题
补充问题
补充答案
展示验证过程的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观看;两个小球相撞的视频猜想在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
学生根据问题讲解知识点
学生补充回答如何通过气垫导轨光电门等实验仪器计算出数据验证猜想
1、承接自主学习
2、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3、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本节课重点内容。
(二)动量
上面的实验提示我们,对于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来说,它们的mv之和在碰撞前后可能是不变的。这使我们意识到, mv 这个物理量具有特别的意义。
物理学中把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考系,球的动量方向,可就是向左。一般都会选地面做参考系的。
④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课堂小结
(2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本节的知识框图,并选派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交流与讨论,加深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布置(1分钟)
教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1.1动量
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
动量
物理学中把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定义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
p= mv
①动量P是个矢量,方向和速度v的方向相同
②动量是状态量
③动量具有相对性,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④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1 动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