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找素材

本文由用户“小宁147258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7-04 15:56:38 举报文档

以下为《作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找素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作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找素材

2016年,我带八年级二班,学生在写作文方面仍是一无所知,一布置题目学生就哭喊着不会写,班里的作文困难户一大群。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素材可写。

有一天,我晚上第二节正上语文,忽然后门被推开,进来的是物理老师,也是八二班的班主任,他右手搭在门上,左手提着一把银色的水壶,水壶里是刚刚烧开的热水,热气呼呼地往外冒着。他向我示意一下,是给学生烧的水。我这才明白这个班主任为什么独自一人守在火炉边两节课,原来是给学生烧水喝。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老师那里倒水,要知道刚下过一场大雪,空气很冷,很多学生都咳嗽。老师烧的一壶水很快就被学生倒完了。我观察着,学生有的抱着水杯搁在怀里,有的放在桌角,有的小心的吹着开始喝。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帮老师一把为大家服务倒水,也没有一个学生对老师说一声“谢谢”。我当时心里极不是滋味,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它既可以成为一篇作文素材,又能成为一个德育素材。

第二天,作文课开始了,学生照旧苦叫苦,嫌我出的题目太难。我不再讲作文技巧,也不再做动员工作。让大家拿出来自己的作文本,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作文!”学生很高兴,觉得很新鲜,于是就忙不巅拿出本子。

首先,我问大家:“这几天下雪了没有?”

“下了”学生回答。

“我们就从写景开始吧”

“不会写”学生的回答一点也不出乎意料。

咱们一起看看,先看窗外。学生都望向窗外,“看到什么?”

“雪”

“刚下过一场大雪,看看咱们的山村现在都在雪下覆盖着,像盖了一个什么?”“棉被”学生齐声回答。“看房檐下有什么?”“冰锥!”“冰凌”“冰激凌”学生喊起来。我又问“我们叫它‘冰挂’或‘冰锥’吧?那它有多长?”

学生比划着“这么长”。我说:“我们看看冰挂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词语形容?”

有一个同学说是白色的,其他同学立刻反驳:“应该是无色的透明的!”就这样,冰挂的颜色也讨论好了

“靠近窗户的同学把头伸出去哈一口气”,靠窗的同学照办了,只见一股白烟从嘴里热腾腾的喷出去便问:“看到了什么”

“哈气”学生也哈了起来,教室肯定是没有的。“什么颜色”“白色?”我又让孩子们听:“你听听窗子”学生纷纷侧了耳朵“听到了吗?”“听到窗子哗啦啦响”你能想出是怎么发出声音吗?“风声?”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种风吗?“凛冽”“寒冷”“无情”“猛烈”,我就接着问:“又到了容易生病的时候,大家这次听听教室里有什么声音?”学生都摒弃凝神听起来:“没有声音,很安静!”我说不对:“再听,有一种声音,此起彼伏。”学生这次明白了:“是咳嗽声”“还有打喷嚏擤鼻子”“好了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整理刚才看到的听到的,用一段雪后的环境描写作为文章的开头。”

同学们这次倒是会写。

冬天又来了,一场大雪过后,整个山村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房檐下挂上了晶莹剔透的冰锥;嘴里的哈气白花花的;寒风拍打着窗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又到了同学们容易生病的季节,教室里咳嗽,打喷嚏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又领着大家往下写:“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就把我那天晚上从预备开始,到第二节快下课时的所见所闻讲了一遍:“现在请你把这个故事变成自己亲眼所见”同学们开始写了:我观察有的同学确实和我一样,早就在办公室外望见了班主任的身影:他们有自己的体会,一定会写出细节来。果然,同学们写了起来。

晚自习上课前,我去办公室交作业,办公室里只有一个老师。我迅速瞟了一眼,光凭背影我就能认出来那是我的班主任,我一吐舌头赶紧跑出来,生怕他给我上“思想教育课”。第一节是英语课,英语老师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不知不觉下课了。课间我经过办公室无意间看到了班主任还坐在那里,我心里直纳闷:今天晚上没有他的课,他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

这是按照我讲故事的思路写的,我这样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知道他们记不住细节,我便问大家:“昨天班主任进来时穿的什么,带了什么?拿个手提水壶谁还记得”

一群孩子们把头摇的拨浪鼓似的,“那谁注意到班主任进来之后先干了什么,又说了什么?还是一阵摇头。我说:“你们想想班主任最爱穿的衣服是那件?”这可太好说了,班主任冬天最爱穿一件衣服,我相信大家都记得。果然有不少同学回忆起来:“是那件烟灰色棉衣,黑色胳膊的。”“对了,那他的眼镜谁还记得?”“那眼镜片可厚”,还有同学比划着,这么厚“用一个词语形容那眼镜”“厚厚”“厚重”,“很好,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一部分”

第二节语文课快下课的时候,后门“吱”一声开了,全班同学齐刷刷扭过头来,只兼班主任还是架着那副沉甸甸的眼镜,仍穿着那件黑色的棉服,右手提着一把银色的水壶。水壶里冒出热腾腾的蒸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相视一笑说:“谁要水来倒吧”我高兴极了,为着能喝到一杯热水,每天晚上我都要挨个敲老师的屋门去借开水喝,有时还借不到。今天班主任居然烧了两节课的水,只为让我们有一杯热水喝。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去倒水班主任满意的走了。

到这里时学生们还是没有发觉,我就提示大家:“你们昨天晚上倒水时,有没有人跟老师说了‘谢谢’?”“没有?”同学们有点惭愧,竟然一个说谢谢的都没有。那有没有人替老师拿拿水壶让他歇歇手“没有”学生觉察到了自己的不对。我一看既然已经不对了,就做思想工作吧?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作文本第一页,读读《八二班真善美》”(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的为人作文应该遵循的“真善美”信条,每届学生都做了这样的约定,这是为了学生在作文时立意积极向上)学生整齐的读了一遍,我觉得时机已到,便让学生把这会儿的歉疚写下来。

一百二十多个日子里,班主任曾训斥过我、鼓励过我、责骂过我,今天我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在我不知道的时候班主任又默默付出了多少?老师!那天晚上我们高兴过了头,没给您说一生“谢谢”,但是我们的心里是感激您的!

班主任是一缕阳光,给我带来温暖。我定努力学习,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回报他。

一篇文章写完了,同学们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习作。这篇文章是在我的提醒下选择的素材和立意,又用了我的主意以写景开头,虽然简单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一年后,提起文中的细节,有的同学还能够做清晰的描述。对于班主任,他们也第一次换了温情的眼光去看待。

????在这次作文中,我没有讲设置悬念,和详略得当,而是通过引导让大家做到了。而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恐怕是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的那种写法。在后来的考场作文中,有的同学就很好的使用了这种写法。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畏难心理 ?????????????????????????????????? 摘?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小学一年级的看图作文到更高年级的命题、半命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从初涉作文时的一百字到久经酝酿后的八百字,随着作文写作要求的增多,学生的畏难情绪也渐渐增强,拿起笔,搜肠刮肚,也终难觅得一词半句。而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畏难心理便成了传道、授业、解惑之旨。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本文认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观察,点滴情感的品味以及优美语言的积累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克服写作畏难心理。? 关键词:写作兴趣??日常生活??情感??语言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说,这一学说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赞同,并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甚至生活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动力。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将写作当做一件乐事、趣事,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写作的要领,将被动的写作地位转为主动的精神内需,从而变“畏惧”为“喜爱”,变“苦写”为“乐写”。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便如同一只纸老虎而不堪一击。究竟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畏难心理,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此进行阐释。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激发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手巧的妇人才有用武之地;写作也先得有“米”,即写作材料,才不至于搜肠刮肚无一字。“米”从哪里来?生活就是写作的大米仓,无论是书本知识,文学名著乃至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生活。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人物的举止神态,认真思考事情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从中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人,见到雨滴,也能品味出“润物细无声”的意义。例如,湖北一篇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的精彩开头很值得借鉴,写道: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小作者从生活毫微的观察中思索出阳光与寒霜、甘霖与龟裂的土地、航标与方向之间的联系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意义,可见,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亮的火花。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生活的哲理,大部分学生留眼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难题也就在我们的学生对琐事只能老掉牙地模仿或流水账般记述,他们常常只能体会生活中穿衣、吃饭的索然无味,而忽略了隐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背后酸甜苦辣的美妙滋味,比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类的作文,这些都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事物,能写的事太多又太平凡,很多事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总是苦思冥想无从下笔,而开始了流水账式的记述或者复制别人的模板,他们写《我的妈妈》要么就是长篇的大而空洞的讲述,要么拷贝优秀作文中只言片语。然而,善于观察生活的的学生,他们通常懂得品味平淡的生活,同样的作文题目《我的妈妈》,他们能写得风生水起、趣味十足。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本命年的回想》写小时候回家过年的情景,单一个吃就写了很多。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首要任务是应该让他们品味鸡毛蒜皮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对于母亲,他们应该留意的是她为操持家务而白了的头发和粗糙了的双手,以及隐藏在斑白双鬓后的对我们浓浓的爱等等。当然,只专注于观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描述事物的能力,却缺乏体会情感的触觉,要做到“情真意切”,作为教育者,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情感,品味情感,进而真切地表达情感。 二?品味情感,从点滴情感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实的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但对于学生来说,下笔就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能让人产生情感波澜的场景很多,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就会体验到各种情感。亲情是人间最高尚、最纯洁之情,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亲人之间的感人情景,像父对子的舐犊之情,母女间的连心之情,姐妹间的同胞之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比如:家长逼着吃饭,逼着穿衣,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且有反感情绪。如果学生用心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就可以从逼吃饭、逼穿衣中感悟出父母浓浓的亲情。亲情是最易打动人,也是最易感染人的写作主题,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此入手,关注家人的生活情景,体会家人的关爱、宽容之情,并选择能触及自己灵魂的某个片断、细节,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人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和亲人相处外,还要和老师、同学、朋友等相处,在相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自己的过错,自己的倔强,而伤害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使他们蒙受委屈,当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便会萌发出悔恨之情。如果学生把这种感情写出来,也能感人至深。分离产生思念,思念自己出差的父母,思念自己远在外地的亲朋;分离产生牵挂,牵挂自己的父母,牵挂自己的师长。如把这种思念之情写出来同样会感人至深。此外,活泼有趣的小动物让人心生爱怜,景色迷人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在生活中积累。如果我们经常指导学生关注街头巷尾的事,关注四季交替变化,关注校园生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师长的教诲,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情感飞扬灵动,思维丰富鲜活,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写喜,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写忧,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这样,学生的“半亩方塘”中就不愁没有无光云彩,不愁没有源头活水。学生也就能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抒我情了。然而,仍然有些学生,尽管已是满腔热血却不懂得应该怎样用文字修饰毛茸茸的情感,于是,如何表露胸中之意又成为棘手之事。有了材料,有了情感,当然还得有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把精彩的故事,动人的情感表露出来? 三?积累语言,从优美的语言中激发写作兴趣 关于语言积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可以这么说,语言是构筑作文的“秦砖汉瓦”。语言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又是表达情感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装饰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呢?在我看来应抓住“听”“读”“用”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把听觉、视觉与运用,眼看与手动,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抓住一个“听”字。现代媒体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语言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来学习语言,于学生来说是不仅没有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我们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听美文、听童话故事、听新闻报道以及其他各种活动。长此以往,不仅能使学生从听中了解文学名著,而且还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写作技巧,这样,由“听“到“看”再到“写”,写作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其次,抓住一个“读(背)”字。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言的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滋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读有所值,读有所得。不仅读课本,还要延伸到课本之外,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学生如果能多读多背,长.天日久,日积月累,必“冰冻三尺”“积水成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抓住一个“用”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读记了大堆的成语,背诵了成山优美的句子,最终还得落实到实践中,纸上谈兵的效果如同童话故事里的反面角色不堪一击,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和摘录名言警句的习惯,让他们尝试着改写故事,仿写精美诗句。待到写作文之时,便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就必须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日常生活、点滴情感、优美的语言都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和源泉。生活的意义需要慧眼发现,真实的情感从我们司空见惯的细微生活深处品味,学生只有肚中有墨,才会跃跃欲试;只有发现用文字堆砌长城的乐趣,才会倾注于其中。

沈从文写作教学指导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它***不仅出大学者,还出大作家。”①当时联大的中国文学系教授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沈从文、陈梦家、李广田等,外国文学系教授钱钟书、冯至、卞之琳、柳无忌、吴宓、陈铨等,他们各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著述,都是文学修养一流的人才。汪曾祺、林蒲、吴纳荪、郑敏、袁可嘉、杜运燮、穆旦等都是联***毕业后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晚辈。“汪曾祺说他报考西南联大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也很欣赏他,最终汪曾祺成了沈从文的高足。”②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点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抛开师生相处形成的私人情感,沈从文先生到底教给汪曾祺什么,让他多年之后,在梦中仍像小学生般恭敬聆听老师的教诲?“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③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方法相通,我们仔细研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不仅能破解“创作能不能教”这个难题,而且能发现沈从文先生“得法”的写作教学秘诀,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不无启迪。

一、先“写”后“讲”,评讲要有针对性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④常常见到,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先传授一下“写作秘诀”,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完了,交上来教师批改,写个评语或打个分,训练就算结束。碰到好一点的作文,老师就做示范作文读一读。久而久之,喜欢写作文的寥寥无几。应该说,当下的作文教学对“讲”是十分怪异的:在作文指导阶段,大讲特讲;在作文评讲阶段,惜“讲”如金。“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⑤作文教学不能空谈高头讲章,而应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写作:不仅要关注写前指导(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更要注重写后评讲(师生探讨、学生互评、二次写作等)。无数事实证明,仅仅注重写前的“讲”,忽略写后的“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低效的。

成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评改作文的要求要具体,操作性要强。“失”,要有行之有效的提高措施;“得”,要有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恰当评价。茅盾先生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甚至只有个别句子、词语较为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虽然寥寥数语,但这种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化整为零,从片段练习开始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⑥沈从文先生曾经以“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对较为出色的习作,再推荐发表。他认为,作文片段训练能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片段作文相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它突出某一种单项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分解的写作练习往往是通往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怒哀乐尽显其中,因此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他们引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人可以用精神的高度让自己远离物质的贫困,在别人享受美食的时候,你可以沉浸在精神食粮的摄取中,它将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在宽度与深度上超越他们!”我想,这样几句话带有劝勉式的话语,足可以使那些因贫困带来烦恼的学生感到释然。

5、??反问式: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作文特点,提出一些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在不断反思中提高写作水平。例如:你认为哪些地方描写最精彩?为什么?;文中有哪些深刻的体悟?;你使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你最不满意之处是什么?……

6、??暗示式:“很喜欢你这篇作文,风趣、幽默之中不乏哲理,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如果书写再漂亮些,不就更锦上添花了吗?”如此表扬之中的含蓄批评,更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重视。

7、??研讨式:针对写作上的某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商量式的口气,和学生共同探讨、改进。例如:“如果引用一首和本文有关的诗开头,你感觉如何?”“叙述的事件,采用插叙的方法是不是更引人入胜?”“结尾的语言如果再精炼含蓄且富有哲理,更会让人回味无穷,你认为呢?……”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高家店小学疫情防控演练流程
  2. 《落花生》教学反思
  3.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技巧
  4. **_*学-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信息技术(川教版)第1课《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教学设计
  5.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XX平
  6.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7. 学生会成立大会书记发言稿
  8. 浅谈个性化作文教学
  9. 学生教学反馈信息处理意见单
  10. 关于《跳绳》的体育案例分析
  11. 老师入职感想
  12. 《围绕中心巧选材》教学反思(1)
  13.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14. 培养生物核心素养,展现线上教学风采
  15. 初中作文互评互改微型课题总结
  16. 学生专业实习动员大会总结报告
  17.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18. 9+几=?教学设计
  19. 隔离疫情 传递学情作文

以上为《作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找素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