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
**_*学 李某某
对于写文章,古人有“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之说,那么此理运用于教学中应有“讲授之初,当以妙语夺情,使之一闻而入”的效果。任何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他一定注意每堂课的开端,即注重导语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每堂课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以求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假如说一堂课是一部波澜起伏的电视剧,那么导语就是此剧精彩的序幕;假如说一堂课是一首曲调悠扬的音乐,那么导语便是它动人心弦的前奏。
有了明确地目的还要有恰当的方法。巴甫洛夫曾说过:“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可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天才也将一事无成。因此,总结掌握设计导语的基本方法尤为重要。我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结及所借鉴的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现归纳几种导语方式,愿与各位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温故知新法』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入法,如在讲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可先与学生一同归纳到现在为止学生初高中所学的选自小说集《呐喊》的文章,如《故乡》《社戏》等等,同时共同讨论并回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品读过意境开阔、气势非凡的《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奇景,就不得不去领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长沙,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长沙》,看风华正茂,读激扬文字,忆岁月峥嵘。这样一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了旧知识,由旧入新,以新带旧,不但做到了知识的系统连贯,而且长期坚持,还可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问题悬念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一些写景状物,尤其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而说的,像《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等篇目。如在讲《雨中登泰山》时,可先与学生问答:“同学们是否登过泰山?是否想知道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上到底有哪些壮丽景观呢?”这样一问,学生必然兴趣大增,并且了解文章内容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再一类是那些含义颇深的文章而言的。如在讲《雷雨》时,可以这样导入:“对于雷雨我们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曹禺先生笔下的这场“雷雨”却不仅仅写了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赋予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那么其中到底包含了哪些特殊含义呢?读完文章之后认真思考就会明白。”三言两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诗词导入式』词必有情,诗必有境。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如果能以优美诗句开篇,师生在一种或沉郁,或优雅,或恬美的境界与氛围中度过,那么整堂课将别具一番风味,别有一种效果。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这样导入:古往今来描写离别的经典诗歌数不胜数,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别;有“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的壮别。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徐志摩先生体会一下再别康桥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先于学生共同欣赏孟浩然的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叶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种月下赏荷的美景融入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亲嗅其香,此时再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妙意在其中,读本文时注意仔细体会。”这样一来,学生更加心向往之,立刻增加了学习本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精神极为钦佩,并感慨的说:“鲁迅先生自称是一头牛,如果我有幸做这头牛的尾巴,也就心满意足了。”茅盾听罢,当即诚恳的说:“那么我就心甘情愿的做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为什么两位作家对鲁迅先生竟如此敬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围绕这两句诗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进行了具体介绍,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此刻学生便会饶有兴趣的与老师一同分析起文章来。
以上简单列举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实用的几种导入方式。当然,在教学中并非只能单用某一种,可以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综合运用,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激情进入课堂情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