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要(1)

本文由用户“A鱼儿姑娘”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5-31 10:58: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要(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要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辨析20%、简某某20%、材料分析20%、写作题20%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主要指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思想)另附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定义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维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

广义:教育者即对受教育者的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但是同时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主要包括: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

(2)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传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包含教育目标。

(3)教育手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

(4)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教育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而不是把奖罚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三个因素相互规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

先导性: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感染性:感染性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或与之联系的情感。

权威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前提。

针对性: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个特点。

终身性: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从未成年到长大成人。

?社会教育:

开放性: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

群众性: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已远远超出青少年的范畴,扩展到了全社会,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

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它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补偿性:日常生活知识、用品修理等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

融合性:社会教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教育:

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

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人施加影响,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教育的这些特点。

作用的全面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

内容的系统性:为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

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具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

4.几种教育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里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某某,著作《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麦丁斯基、巴拉诺夫

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的社会性。

(2)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

(3)教育开始于劳动经验、劳动技能的传递。

5.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3)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4)手段原始

?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

(5)学校教育盛行,呆读、死记与体罚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得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

(3)不均衡性:学生发展的身心不等速、非直线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

(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的生物前提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

?环境因素: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教育因素:

(1)教育制约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

(3)教育活动由特定的教育者组织

?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离开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其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5)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6)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7)教育促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6)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7)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

基础性: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3)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恢复高考和高效扩招

?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1986年《义务教育法》)

?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4)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含义: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一定社会或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标准。

培养目标的含义:

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

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教育目的被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等

?个体本位论:(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康德、马斯洛、裴斯泰洛齐、赫钦斯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纳托普、凯兴斯坦纳、孔德、巴德莱

4.素质教育

?概念: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成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

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培养学生具有无产阶级立场、观点、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基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在学生学习中起着统帅的动力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进行社会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岸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条件。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教育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政策,热爱中国共产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主体意识、群众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和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

?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它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本领和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智育的意义:智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的基础;智育能满足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拓宽文化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兴趣和习惯。

?体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培养他们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健身能力的教育。

体育的意义:体育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对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

普通中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它在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理想中,具有其他各育取代不了的作用。

美育的意义:美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评价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艺术活动能力,如绘画、唱歌、舞蹈、演奏乐器等,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它帮助学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自担负着特定的任务,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我们必从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出发,坚持五育并举,不可有所偏废。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建立的依据

?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必须反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确定。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特点,同时要注意吸取和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

2.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发展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3.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的学制

(1)壬寅学制(1902年)

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实业教育;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

(2)癸卯学制(1904年)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

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

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它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学制,引导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我国当前的学制:

(1)各级学校系统:

学前教育机构

初等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机构

(2)各类学校系统

基础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

4.义务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公益性、公共性、基础性)

(1)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2)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民教育的普及。

(3)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不同。

(4)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5)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族国家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6)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努力。

(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经济和行政的措施相配套实施义务教育法。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

(1)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

(2)从劳动对象上看是复杂的

(3)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

?创造性:

(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

(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

(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长期性: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独立工作的权利

(2)自我发展的权利

(3)参与管理的权利

(4)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管理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研究者的角色

4.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

(3)专业性向

(4)专业自我

?专业知识:

(1)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本体性知识—系统的任教学科专业知识

(3)条件性知识—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组织监控能力

(4)教育评价能力

(5)科研能力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

?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途径: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

6.学生观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1)学生是儿童

(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

7.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安全的权利

(3)受教育的权利

(4)受尊重的权利

(5)人生自由的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复式教学:

含义: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本特征:

(1)课堂结构的多重性

(2)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3)学生动静学习状态并存

优点: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对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缺点:多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内上课会互相影响,降低自习和学习的效率。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10.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教学和管理的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指在开学初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2.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某某题
  3. 小学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1)
  4. 家庭教育中心上线新闻稿
  5. 学霸上岸笔记
  6. 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
  7. 家长学校授课ppt带教案
  8. 第一章《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概述》案例
  9. 家长学校学期教学计划
  10. 家校合作 互补双赢主题征文
  11. 教师招聘重点简某某题85道汇总
  12. 洪某某:在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教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13. 19、东方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培训班-通知
  14. 公安派出所法制课讲稿(小学)
  15. 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
  16. 教育信息化反思
  17. 对孩子的教育 老师重要还是家长重要 学习笔记
  18. 教育法律法规
  19.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20. 中学德育重点工作计划

以上为《《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要(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