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选择题部分)
1.我国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并让新冠病毒在其中经过培养→灭活→纯化→配比→包装等步骤,获得了新冠病毒疫苗,这使我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竞赛中成为了领跑者。新冠灭活疫苗一共接种2剂次。下列关于该疫苗以及人体注射该疫苗后的反应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被灭活的新冠病毒其表面抗原未改变,仍能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
B.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浆细胞可能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效应T细胞能够促进靶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2.随着全球生产的新冠疫苗越来越多,人们都在讨论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下列关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成分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中的mRNA可以直接表达为新冠病毒抗体
B.可以对人体直接注入经过改变和修饰的新冠病毒
C.mRNAC.低温可以使S蛋白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低温保存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因为mRNA不稳定
3.为了打败新冠病毒,科学家们不仅研发出了新冠疫苗,还在努力研发“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有抗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凭借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新冠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优势是起效快,更适用于老人、小孩
B.中和抗体既能预防、又能治疗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与传统疫苗不同
C.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D.注射中和抗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4.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数量之多几十年未见,面对蝗灾我国不仅派出专家还援助药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D.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5.近日,一篇名为《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的报告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包含2020年2月爆发的东非蝗灾。研究发现,蝗虫成虫产卵于土壤中,虫卵在气温超过20摄氏度后快速孵化,从孵化成幼蝗到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35天,幼蝗的翅不发达,在地表或矮草间跳跃,活动范围小;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幼蝗和成虫大量取食植物的叶片,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特定时期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一年中,蝗虫的种群密度受气候、食物的影响不大
C.卵、幼蝗、成虫分布呈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使用性外激素防治蝗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法
6.2020年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三种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蝗虫的幼虫没有翅,只能在小范围内跳跃,叫做跳蝻。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散居型的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黑褐色蝗虫体内能够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调查沙漠蝗虫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蝗虫合成的有毒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7.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
B.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
C.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会失去侵染能力
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8.2020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物研发成为可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也能够引起细胞免疫
B.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C.丙型肝炎病毒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机体内能够识别丙肝病毒的细胞有浆细胞和T细胞等
9.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侵入人体肝细胞而致病。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其中NS5B基因编码的NS5B聚合酶是催化完成病毒RNA复制必需的。2013年诞生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高效治愈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B.NS5
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
C.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的繁殖
D.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最终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
10.2020年2月统计,澳大利亚大火至少导致10亿动物在大火中丧生,但是有消息称澳大利亚兔子却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据悉兔子在澳大利亚鲜有天敌,因为狼等肉食性动物更倾向于捕食考拉等行动缓慢的生物。据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入新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兔子繁殖
B.兔子在澳大利亚可以长时间呈“J”型增长
C.大火过后的地区将进行初生演替
D.调查某地区兔子的种群数量宜用标志重捕法11.如图是某森林在被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Pn)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火灾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前后不同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改变
C.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a~b段的植物类型
12.2020年初,澳大利亚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一片森林局部区域被火灾夷为平地后会形成“林某某"。一段时间后“林某某”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之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发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
B.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林某某"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D.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13.据生态学家估算,澳洲大火导致超过600万公顷森林被毁,其中很多植物在火灾中灭绝,至少5亿动物在火灾中惨死,如澳洲国宝袋鼠超过2万只在大火中死亡,三分之一的考拉丧生。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大火产生的烟尘使得白雪皑皑的山顶出现了焦某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澳洲大火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B.被烧毁的林地可能向荒漠化演替
C.澳洲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强了温室效应
D.大火产生的烟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4.某国持续数月的大火导致上千万公顷的森林及牧场被烧毁,大量野生动物丧生。这次火灾向大气中释放了几亿吨的CO2,严重破坏了农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CO2经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再经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这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B.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在大火中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调节气候能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被火灾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干预,例如投入适量的物质和能量、引进特殊物种等
15.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16.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人竭泽而渔,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很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显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处可以看到的江豚,在2018年其种群数量仅剩约1012头。江豚以鱼为食,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原因之一。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年禁渔计划并不是完全禁止捕鱼
B.江豚在营养结构中最低位于第三营养级
C.十年禁渔能够使江豚数量呈“J”型增长
D.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17.据报道,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白某某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措施可充分体现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B.长江水域将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长江物种多样性得以提高
C.白某某的绝迹会造成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潜在价值也随之消失
D.该措施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对其间接价值也有影响
18.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最大淡水湖——XX湖的“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专家表示“十年禁渔”做好了,水里的鱼就多了,与鱼相伴的各种生物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整个生态资源就好了。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XX湖中刀鱼的种群密度,种群可大量迁入和迁出
B.XX湖中所有的鱼构成了一个群落,其最基本的特征为丰富度
C.XX湖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水平结构与食物分布有关
D.XX湖“十年禁渔”启动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9.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十年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救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量也可流向生产者B.长江滩涂上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杨树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C.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D.长江滩涂湿地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白某某、白某某、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以维持繁殖),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10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符合“绿水青山就是XX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21.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论文:推断“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某某已灭绝。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白某某灭绝与其长期遭受过度捕捞、人类拦河筑坝导致其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等有关B.十年禁渔不是全面禁止捕鱼,?而是可适时、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促进幼鱼生长发育C.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长期呈“J”型模式增长D.除加强禁渔期执法检查外,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管控污染物排放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项不合理;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疫苗要接种两次,第二次接种疫苗时,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项合理;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C项合理;效应T细胞清除靶细胞,能够激活靶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D项合理。
2.答案:D解析:疫苗中的mRNA不能直接表达为新冠病毒抗体,故A错误;不能直接注入经过改变和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故B错误;低温不会使S蛋白变性,高温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故C错误;低温保存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因为mRNA不稳定,故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疫苗通常起到抗原的作用,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而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免疫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孩子会因为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较少而不能起到有效预防的作用,根据题意,中和抗体能直接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效更快,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A正确;根据题意,中和抗体预防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中和抗体通过抢先与病毒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到预防作用,而传统疫苗相当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二者原理不同,B正确;中和抗体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C正确;新冠疫苗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注射中和抗体是直接与新冠病毒S蛋白结合,阻断其与宿主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D错误。
4.答案:A解析:A、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A正确;B、蝗灾被扑灭,农作物被保存,因此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并不会下降,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第二营养级不止有蝗虫,C错误;D、测定蝗虫幼虫密度需要采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A。
5.答案:A解析:当蝗虫是成虫时,活动能力强,应使用标志重捕法;当蝗虫是若虫时(跳蝻)活动能力弱,用样方法,A正确。
6.答案:B解析: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属于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跳蝻为蝗虫的幼虫,活动范围很小,因此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适宜采用样方法,B错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散居型的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黑褐色蝗虫体内能够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种有毒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D正确。
7.答案:D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属于寄生生物。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含有A、U、G、C四种碱基。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组成病毒的碱基有A、U、G、C四种,A正确;丙型肝炎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B正确;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蛋白质会变性,使其失去侵染能力,C正确;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细胞结构,D错误。
8.答案:A解析:病毒侵入机体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也能够引起细胞免疫,A项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唾液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但唾液腺细胞并不属于淋巴细胞,B项不正确;丙型肝炎病毒无核糖体,C项不正确;机体内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若是再次感染,还有记忆细胞,而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能力,D项不正确。
9.答案:D解析: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因为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NS5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NS5B聚合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B正确;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的繁殖,C正确;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先通过细胞免疫杀死,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D错误。
10.答案:D解析:引入新的天敌,可能也会捕食考拉等动物,不一定能有效控制兔子的数量,A错误;呈“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空间资源充足、没有敌害等,澳大利亚的大火摧毁了大面积兔子的生存空间,数量不可能长时间呈“J”型增长,B错误;大火过后的地区依然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繁殖体,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错误;兔子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D正确。
11.答案:C解析:森林发生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前后不同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当地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
12.答案:B解析:森林发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火灾后,相应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到无机环境中,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林某某”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C项错误;火灾前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一定完全相同,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澳洲大火使当地很多物种灭绝,其基因库消失,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正确;若没有人类有效地参与,植被的大量破坏将可能导致被烧毁林地荒漠化,B正确;3.5亿吨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到大气中,必然引起大气二氧化碳量迅速增加,增强温室效应,C正确;大火产生的烟尘降落在冰川、雪山和河流中,会造成水体污染,烟尘飘荡在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等,D错误。
14.答案:C解析:CO2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再通过呼吸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交换CO2,不能体现碳循环,A说法正确。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在大火中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说法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C说法错误。被火灾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干预,例如投入适量的物质和能量引进特殊物种等,以便生态系统尽快恢复,D说法正确。
15.答案:C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生物进化过程中“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说明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即是生存策略之一,D正确。故选:C。
16.答案:C解析:十年禁渔计划并不是完全禁止捕鱼,A项正确;江豚以鱼为食,在营养结构中最低位于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受食物和环境等限制,江豚数量不可能呈“J”型增长,C项不正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D项正确。
17.答案:D解析:A、根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说明E-PHA1基因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扩散转移。(4)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还可用于基因治疗、动植物品种改良等方面35.答案:(1)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其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恢复力(2)否?????? 能量传递效率(3)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就地保护解析:(1)AB段由于需氧型细菌的繁殖,溶氧量被细菌大量消耗而下降;BC段由于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繁殖,所以藻类数量培加;河流轻度污染后还能恢复,说明恢复力稳定性强。(2)江豚是国家一级濒危物种,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以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推算其他生物的数量。(3)渔网网孔过小,会捕捞许多未成熟鱼,使出生率下降,所以来年产量下降。(4)江豚受噪音干扰不正常探测环境,体现信息传递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不同种江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最有效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