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部编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本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本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本组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五、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六、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七、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八、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 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 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篇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你找的是什么?连续指名 3 位学生,
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好,开始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
指名汇报朗读。教师基本不接话头,把时间留给尽量多的学生朗读课文,但被指名的学生不超过 5 人。
教师点拨语参考:——你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你还能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读懂“中华不振”。
师;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
(指名一学生)老师记得刚才是你读到了这个句子。现在,再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大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谁还想读这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请坐!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 3-4 位学生说话。
师(指名书读得好的一位学生):你说得真好!相信,你读得可以更好!
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名 2-3 位学生说话。
师:邵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文字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齐声朗读。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冒出许多许多的问题,是这样吗?
师:你想问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质问。
师: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你想过吗?你呢?你呢??? 那好,让邵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师:老师想请你先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一段话。
生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答:没有!
师再问(面向全班同学):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手指板书):读——生:中华不振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请你继续读课文。
生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答:没有??
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答:??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说,这是为什么?
生答:中华不振啊!!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教师趁机补充板书:!
师(示意全体同学):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
教师配乐《江河水》范读上面段落。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
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 年,**_*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_*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_*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想说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作答。教师不接学生话头,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师:(短暂的沉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示意学生取出练习纸,动笔开写)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学生抒写想法。指名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发。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听见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他站了起来??
读——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请你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读!你读??请你们小组读!请你们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立下了什么样的读书誓言?(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生齐: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周恩来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师:中华是指什么?崛起是什么意思?
3.指名生:中华指中国,崛起指振兴。
4.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齐答: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5.师: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周恩来吧!(课件出示)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6.师: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体会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两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深化巩固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五、总结拓展
师: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部编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