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论”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文由用户“rayest”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4-16 10:54:1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在“争论”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在“争论”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陈某某

米饭为什么变甜了?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的第一个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先让学生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吃米饭,体会米饭的味道。后让学生用细嚼慢咽的方式品尝米饭,在咀嚼过中慢慢感知到变甜的历程。

教学流程如期而行,学生兴致很浓,并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有学生说:“米饭里有糖。”也有学生反对,说:“米饭变甜是米饭中含有淀粉,而淀粉是甜的。”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经有了“淀粉”这一词语,但还没有真正认识“淀粉”。也有学生对前二种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米饭刚开始品尝的滋味是淡的,后来在咀嚼的过程中慢慢变甜了,说明米饭里原本没有糖的成份,后来产生了有甜味的东西了。”

米饭咀嚼后有甜味的原因正是本课难点所在。前两个学生的观点,现象描述简单、缺少分析,得出结论比较突兀,得出的结论也不符人类已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错误的认知;而后者,相对而言描述更为具体,且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所以得出结论相对更具科学性。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三位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他们的观点均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分析与推理而得出的,这是我们科学教育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但是,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争论时,为了赶课时进度,往往不愿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辩论,要么直接抛出结论,转入下一教学环节;要么直接搬出实验材料,进入实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得出结论,争论的意义也不在结论的得出与否,而在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没有得到提升?求实的精神是否得到张扬?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得到激发?结论仅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虽然要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学习科学,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科学家毕竟是科学家,一个严密的科学结论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反复的论证才能得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实验(含实验设计)只是对已知科学结论中成功实验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而言,争论的过程比争论的结论更为有意义。

其三,争论只在少数人之间展开,而多数学生仅是旁观,教师怎么办?一个班有四五十名学生,而争论往往只在少数几个学生之间展开,大多数学生是在旁观,似乎课堂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争论不在人数的多寡,而在“场”效应的产生与否?如果少数学生争论的思维能够波及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跟随着其运转,那这样的争论是有效的。虽然这些孩子没有发言,没有进入争论的漩涡,但他们灵动的思维没有停止。当然,如果发现学生游离“场”外,出现注意力分散,兴趣点转移等,则教师要采取必要的策略,或整合,或调整,或停止,使争论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学课堂上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有意义的。如果科学课上没有争论反而是不正常的表现。我们科学教师不要因为“乱”而害怕争论,不要因为得不出结论而放弃争论。要充分认识“争论”的意义,把握“争论”的方向,使我们的科学教育显得更为生动而有意义。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电路出故障了详案
  2.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3. 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五年级科学
  4.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5.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6. 小学五年级科学质量分析报告
  7.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8.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9.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10.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1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2. 根和茎的教学反思
  13. 读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4. 年级:九年级教师:王莉
  15.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三风整顿总结
  16.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17.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8. 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 教学计划
  19.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20. 小学四年级科学学业水平评价质量分析

以上为《在“争论”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