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腊八粥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
2.通过品析具体语句,感受八儿嘴馋的可爱人物形象及家人之间其乐融融的亲情。
3.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寄寓的眷恋亲情、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想象八儿的馋样,感受其乐融融的亲情。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作者在本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上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风俗。我们知道老北京家家户户在腊八熬制腊八粥。一起读。
2.这节课我们将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湘西去品尝一碗令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板书课题:腊八粥 沈从文)。齐读课题。
3.沈从文是谁呢?一起来了解。出示简介。
二、生字词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梳理写作方法
自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谁来读一读?
出示:自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勾画:人们喜爱腊八粥的句子。
(2)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能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写得如此生动?
(3)交流: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
2.交流勾画的句子,你们画的是哪里?指名读一读。
3.你们找得真好,读得也不错,那沈从文是怎么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你是怎么想的?
A.引导学生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上体会到作者采用排比的手法选取了三种不同年龄段的人。(板书:人)作者用最具代表性的人写出了对腊八粥的喜爱(板书:喜爱),这就叫抓(典型)(板书:抓典型)。
B.引导学生抓住“提到……就……”和叠词“甜甜的腻腻的”来说明人们一听到腊八粥就想到它的味道(板书:甜),这里写的是人们的(板书:味觉)。
C.引导学生品读“小米……花生仁儿合拢来”说明用得食材多(板书:食材)。“糊糊涂涂煮成一锅……沸腾着”“单某某……叹气样儿”这里生动地写出了腊八粥煮制时的情景(板书:煮制),这情景是人们用眼睛看到的,这就是人们的(板书:视觉)。
D.“闻闻那种香味……咽三口以上的唾沫”说明人们闻到了香味就想吃粥,看来大家对腊八粥馋到极致。这里的闻说的人们的(板书:闻 嗅觉),。
E.引导学生通过“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感受到人们吃得痛快。(板书:抓吃法)
4.你们看,沈从文用短短的一段话,多角度,多感官(板书)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让我们再读读这一段。
6.大家喜爱腊八粥,我们的八儿也喜欢。大家课前都读了课文,再看看插图,小八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外貌:四五岁、连赶羊的资格都没有,还没有灶台高,虎头虎脑;性格特点:天真可爱、活泼……)
对,再看看课文,面对腊八粥,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出八儿的特点。请你说!(板书:馋)
四、品读“等粥”
1.八儿为了吃这碗腊八粥,他等啊等,(板书:等粥)这腊八粥熬了多久,他就等了多久,就馋了多久。
2.小声读课文2—8自然段,找出描写八儿馋样的句子,读出来。
指3—4名学生朗读句段。(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3.字里行间处处都写出了八儿的馋样,形象生动。这里面有几处细节尤其生动。(板书:抓细节)
(1)“喜得快要发疯了”
问: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八儿?
指导朗读,读出狂喜的样子。
(2)“进进出出”“预备整齐”“好久”
指生问: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八儿?
指导朗读,读出等得焦急、迫不及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来看看八儿和妈妈的对话,你现在就是小八儿,你来读。
问:你为什么连喊两个“妈”?喊一个行吗?为什么?
(4)“眼睛可急红了”
但是时候还早呢,请你接着读——你读出了什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腊八粥的美味,还能在这些小细节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温情,在八儿和妈妈之间的互动中感受到一种其乐融融。
3.不愧是文学大家啊!咱们也要像沈从文这样合理艺术地去安排内容的主次。
二、深化情感
1.围绕一碗腊八粥,沈从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八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爱的其乐融融的家庭画卷,为我们娓娓道出生活之美、人性之美、亲情之美。(板书:爱心图)
2.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12月26日,那年23岁的沈从文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腊八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在那时那景中,他提笔写下了这篇小说。
想一想:这一碗腊八粥还仅仅是一碗腊八粥吗?它还包含着什么?
(板书:思亲 思乡)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腊八粥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